怀念那个全民读书年代
如今,40岁以上的人,大都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初那场全国性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要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文革”的一代人,无比珍惜迟到的大好环境,都有一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责任。人们强烈希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全国总工会等部门为此向全国职工发出“开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活动的通知”。一时间,一股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全民读书热潮在全国兴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个地方、工厂单位、班组,无论老少、男女全都积极响应。活动一直持续到90年代,时间之长、范围之大、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回答老师提问的一句话,体现了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具有强烈的启发和教育意义。这句话作为读书活动的主题,迎合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心理,激发了人们的读书热情和报效国家的决心。
我1966年进小学,1976年高中毕业,整个青少年的读书生涯都在“文革”期间,是名副其实被耽误的一代人中的一员。1977年我进工厂才18岁,几年下来,纵有满腔的热情,可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很难为企业作出贡献,心里也深深地苦恼。看到厂里几位大中专生被当宝贝一样安排做重要工作,施展自己的才能,心里很是羡慕和惭愧。读书活动开始时,我不仅积极响应,还和厂里几位青工成立读书小组,订出读书计划,选定阅读书目。为了弥补文化知识的不足,大家一起参加县总工会举办的文化补习班,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了中学的主要课程。
那些日子,年轻的我白天上班,晚上和节假日读书,人生觉得非常充实和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强,一个问题搞不懂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时会骑车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请教。不管夏天蚊叮虫咬,还是冬天寒风刺骨,心里都很快乐。那时小城电压不稳,晚上经常断电,我会到路灯下看书到很晚,或者躺在被子里打手电看书。每天清晨都是早早起来,到家后山上清静处去背书。除了补习文化知识外,我还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购买了许多涂料油漆专业书籍,并经常和工友们一起探讨涂料油漆配方,到实验室里做试验。涂料油漆专业知识涉及英语,我就专门拜父亲单位一位当过英语教师的“老右派”为师,每周一、五晚上到他家去求教,早晚还收听“英语广播讲座”。
读书,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追求。无论年老年少,无论男女,都想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我们读书小组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几乎每天都坐在一起谈读书,有人还到县里参加读书演讲,在厂里做读书学习经验介绍。小组许多人因为读书成为终生好友,年轻的男女也有因为读书和共同爱好结合到一起的。那时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物欲的诱惑,只有一种很朴实的上进想法——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术本领,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四化建设有用的人。
那场全民读书活动还伴随着一股“文学热”,很多年轻人因此爱上文学,把文学创作当做一种至高神圣的精神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读书小组当时好多位青工都是文学爱好者,大家常在一起谈创作,谈理想,工作生活浪漫而多彩。我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文学素养不断提高。我开始练习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初期不敢拿给人看,只是自我欣赏,后来也去投稿,全都“石沉大海”。有一天,我收到了一本当地文联创办的《武夷山》杂志,看到了我创作的那首仅10行的《划船》诗登在上面,很是激动,当晚一夜未眠。从那时起,我立志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生的追求,而且一直坚持下来。到今天,已有几千篇文学、新闻作品在多种报刊发表,成为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还兼任县文联副主席等职。
时光飞逝,那场全民读书活动过去快30年了,回想曾经的日子,仍有一种年轻时热切求知的冲动。那段日子影响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让我至今保持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