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清退“吃空饷”别成割韭菜

        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清理1.5万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四省已有10万余“吃空饷”者现形。(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基层单位,存在“冒名饷”、“病假饷”、“旷工饷”、“死人饷”、“多头饷”、“违法违纪犯罪人员饷”等形式多样的“吃空饷”。“吃空饷”人员不在单位上班,工资却照拿不误,甚至连福利都不少一分钱,不仅挫伤了其他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损害了公权部门的公信力,影响非常恶劣,长期饱受公众批评。多数地方对“吃空饷”行为非常重视,隔两三年就开展一轮又一轮的清退“吃空饷”工作。但是,很遗憾,清退“吃空饷”如同割韭菜一般,清退掉一批,又生长出另一批。

 

        从表面上看,“吃空饷”是屡禁不绝,主要是“吃空饷”太容易操作,只要在单位挂个名,发工资即可,有编无编不重要,因为“吃空饷”可以是临时工身份。但是,从深层次角度来说,“吃空饷”边清退边生长,归根结底还是“吃空饷”的违法违规成本太低,清退起不到遏制和威慑作用。

 

        所有人都很清楚,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吃空饷”,“吃空饷”者多数属于有背景、有关系、有后台、有门路的人。但是,从各地治理“吃空饷”的策略和手段来看,只是简单的清退“吃空饷”者,严厉一点也只是退款了事,并不追究“吃空饷”者的法律责任,也不惩罚“吃空饷”者背后的保护伞,就算处罚也不过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给予无关痛痒的警告、记过等小处分而已。这意味着“吃空饷”属于无本生意,就算被抓住了也不吃亏,更何况被抓住的概率并不高,从而诱惑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官员铤而走险,也让吃空饷陷入了越治理越泛滥的恶性循环之中。

 

        可见,清退和治理“吃空饷”,最关键的是要谨防沦为割韭菜,避免边清退边生长现象再次发生。首先,必须加大对“吃空饷”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一方面,对于“吃空饷”者,应当以诈骗罪追究法律责任。从法律上说,“吃空饷”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定义。另一方面,必须对“吃空饷”者背后的保护伞进行惩处。从危害上说,“吃空饷”者的危害远远小于其背后的手握权力的保护伞,要彻底斩断“吃空饷”,就不能对“吃空饷”背后的保护伞手软。其次,要建立人事编制和人员工资支出预算公开化、透明化制度。不管是在编人员,还是临时工,都应当对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对于这些人员的工资报酬等支出,在预算公开中要单列出来,接受监督。最后,对“吃空饷”行为实行责任连带制度。“吃空饷”能够成功,说到底是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他们的默许和配合,“吃空饷”根本做不到。所以,在处罚“吃空饷”者以及背后保护伞的时候,不能放过不执行规章制度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