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反腐成常态了 官员不敢贪了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从百姓最直观的感受说起”系列评论之四:
从石油系到山西省,从军队到前常委,本届领导核心的铁腕反腐,已经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执政党革除积弊的坚定决心和雷厉风行的铁腕高压。在这些以前很少触及的腐败“山头”上,本届领导核心已是成功“打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成绩。
与此同时,中央纪委监察部的官方网站上,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案件查处”情况,甚至一天之内公布数名被调查的官员。9月21日“上榜”的“摄影官员”秦玉海,在9月25日已在“十名开外”。
不知不觉中,中央从清理“舌尖上的野味”到“狠刹公款吃喝”,从“会所禁令”到“公车改革”,从中央“八项规定”到中纪委“六项禁令”,反腐的口径越来越严格,很多人们都快“见怪不怪”的腐败现象得到了严厉的清理整顿;反腐的行动越来越深不可测,外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调查到谁,也不知道会有多大的“老虎”会被关进笼子里;与此同时,反腐的成效越来越受到人民的认可和称赞,让公众对党和国家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有腐败问题的官员,不会有心思去看中央纪委网站的“案件查处”。也许是不敢面对现实,也许早已后悔当初的放纵贪念。他们在向不法利益“伸手”时,肯定没有想到,当下的反腐不仅动真碰硬,而且范围之广、调查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更不会相信反腐会成为常态。然而,当这常态化的反腐已经“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承认错误,悔恨当初。如果再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调查令随时会拿到他们的眼前。而没有犯过腐败错误的官员,看到当下的高压反腐态势,难道还愿意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去贪赃枉法么?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下最大气力解决腐败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字字珠玑,言犹在耳。
中央一手抓反腐,一手抓作风建设,不仅对网络实名举报和群众信访举报秉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坚决态度,警示和震慑干部队伍;同时培养党员干部良好的为官为政纪律作风,堵疏结合,积极稳妥地维护了党的纯洁性和国家法律的威严。正所谓反腐“依靠激情,更靠理性;依靠网络,更靠制度;依靠惩处,更靠预防。”
如今,我们不难发现,干部官员们,特别是“一把手”们,无论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还是在当前的国庆节,都谨言慎行,甚至见“礼”色变,生怕被纪检部门和群众“误会”。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廉洁局面,可以称得上是中央对共和国65周年华诞的最宝贵贺礼吧!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从百姓最直观的感受说起”系列评论之一:改革吹劲风了 百姓心里暖了
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86次“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又再次将这些改革措施具体化、明确化,两年来密集出台的改革措施正在将这些纲领性规划逐一落地。其实,让人们感受尤深的,不仅是改革“涉险滩、啃硬骨头”的魄力,更是顺民意、暖民心的温度。未来,这种“温度”将给中国社会注入更多动力和正能量,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全文]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从百姓最直观的感受说起”系列评论之二:礼品不好卖了 作风建设更接地气了
近年来,八项规定持续发力。比如“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严禁节日期间公款送礼”。比如“领导干部基层调研要轻车简从”,“不准违规给领导干部配备公车秘书”。这些政令一出,便有很多领导干部“浑身不适应”,因为这是在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切断他们的发财路。看来,祛除他们的顽疾,回归领导干部的本色,就要坚持八项规定,让作风建设永不止步。[全文]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从百姓最直观的感受说起”系列评论之三:审批羁绊少了 源头活水多了
国民经济就如同一湾湖水,封得太严,阻塞了各条通道,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导致鱼虾灭绝,失去生气;唯有广开渠道,让各类市场主体如源头活水一般不断地为国民经济注入生机和活力,才能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减少审批手续,就是要让行政干预从不该插手的领域撤回来,将政府职能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给市场主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