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天50位官员落马,中纪委为何边巡视边报捷?
文/皇城一兵
中央巡视组今年第二轮巡视7月末启动,从8月1日巡视工作开始计算,截止9月19日恰好50天,而13个巡视点恰好已有50名官员(多为厅官)被中纪委网站通报落马。其中,黑龙江13人独占鳌头,四川10人紧追其后,河北7人、陕西6人名列三、四,其他巡视点依次为:江苏5人、广西3人、一汽3人,上海、浙江、青海各1人,西藏、体育总局、中科院暂无人被通报(据中纪委网站8月1日至9月19日通报)。
2013年以来,中央已完成三轮巡视。根据巡视工作条例和王岐山要求,中央巡视组作为党中央的“千里眼”,其职责是发现问题,但不办案,只负责向中央报告。巡视工作结束后,在15个工作日内向巡视点反馈“问题清单”,提出改进意见。也就是说,中央巡视组反馈完毕、各巡视点进入整改之后,找出的“老虎”和“苍蝇”才开始陆续现形。而此轮中纪委为何一反前三轮惯例、“边巡视边通报”呢?据各渠道传递的信息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转变方式,机动灵活。虽然巡视组的职责是发现问题不办案,但在进驻巡视点调查中管干部案件时,也可以发现不少厅局级、县处级官员贪腐的线索,而这些线索提交给省纪委后,由于证据较为全面(有的地方纪委早已掌握),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查实确凿。因此,便指导“督促”巡视点纪委趁热打铁,查实一个带走一个。这符合王岐山“转变方式、创新方法”的巡视要求,体现了“机动灵活”、“短平快”的反腐战术和巡视特点。
其二,突然亮剑,出其不意。巡视组对巡视点一些厅、县级官员的腐败问题掌握、指导当地纪委查实之后,突然收官带人,可防止“夜长梦多”、陡生变数。比如,江苏省连云港市委书记李强主持着会议,不由分说直接带走,避免了会后节外生枝。反观河南洛阳市副市长郭宜品,其人在任伊川县县委书记时已经腐败,如果早将其收入笼子,就不置于逃走。眼下的腐败分子狡猾狡猾的,再加上“内鬼”作祟,稍一迟疑,就会错失良机,带来“麻烦”。因此,对一些问题官员不必等巡视反馈后,突然剑出鞘,让其无机可乘,更用不着网上追逃了。
其三,即时通报,威慑更大。边巡视边带人边通报,体现了王岐山“谁问题突出就巡视谁”的思想,也符合地方的实际。各巡视点,“苍蝇”飞舞,危害甚烈;百姓耳闻目睹,最为深恶痛绝。“钦差”进驻巡视,群众最为关注“捕蝇”几许。因此,中纪委边巡视边报捷,让人民群众尽快看到了巡视组的作为,尽快给党员干部以警示,巡视威慑力发挥也更大。其实,“苍蝇”肆无忌惮飞舞,多有“老虎”背后撑腰。“苍蝇”捕捉了,“老虎”也就现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