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28年无悔人生路——记东台市东台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宝宽


    在领导高星宏眼里,他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的好同志;

    在同事苏生平眼里,他是一个业务素质过硬、钻研精神极强、工作永远充满干劲的好伙伴;

    在农民赵永宽眼里,他是一个精通农业技术、随叫随到、值得信赖的好兄弟;

    在妻子儿子眼中,他是一个体贴的丈夫、慈祥的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

    在他自己眼中,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农技人员,做的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

    他叫陈宝宽,现任东台市东台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喜欢跟农民打交道!”

    32年前,陈宝宽以高分步入大学校门,选择了学农,四年大学生涯,担任了四年班长的他,多次被评选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毕业前夕,学校领导找他谈话,让他留校任教,但陈宝宽选择了回到家乡投身到农技推广事业中。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对农村、对田野,我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喜欢跟农民打交道。”正是怀揣着这份深情,陈宝宽在基层农技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

    28年来,每一天清晨,陈宝宽都要到田野上转上一圈,看一看,摸一摸,随身带着笔和小本子,把发现有病虫害田块的治疗方法及时留给老百姓;每一次下村,都要到农民家中走走,与他们说说心里话,解答一些农业技术疑惑。长此以往,陈宝宽成了东台镇农民最熟悉的农业专家和贴心朋友,只是远远地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大家就知道,陈主任又在田里看庄稼了!

    “有疑问,问陈主任,有困难,找陈主任!”“打陈主任电话,比110还来得快!”9月19日,东台镇蟒河村蔬菜合作社负责人赵永宽幽默地说。

    今年5月的一天早晨4点多钟,还在睡梦中的陈宝宽被一阵敲门声吵醒,来的是一位久违的老朋友,家住台城西郊泰山居委会八组的老农曹宝康,手里拿着一把已经枯萎的汤乌子苗,焦急地说:“一条大棚内的苗都枯了,怎么办?”经过仔细查看,陈宝宽发现苗茎上有些白斑,初步判断是得了疫病,拿出纸笔,将药方写给了老曹。   

    第二天,不放心的陈宝宽又在工作间隙冒雨赶到老曹家大棚,当一身泥水的陈宝宽出现在田头时,老曹拉着陈宝宽的手,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唯有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感谢。一周后,直到老曹打来电话告知,病苗已经全部复元,生了新根后,陈宝宽才真正放下心来。

    28个寒来暑往,在无数次被农民的电话从睡梦中唤醒,在无数次被农民上门求教,在无数次帮助农民解决燃眉之急后,陈宝宽和农民兄弟越走越近,成为他们最信服的人。

    “总要干点实事,对得起自己拿的这份工资!”

    “十二级台风,万年难遇的好人!”作为陈宝宽的挂钩负责村,吕港村支部书记王吉凤如此评价陈宝宽。

    一个纯粹的好人,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对陈宝宽最多的评价。

    “陈宝宽的‘好’体现在很多方面,我最佩服他在业务上的博学和钻劲。”

    在全市农业系统中,陈宝宽是公认的蔬菜方面的技术权威。可有谁知道,大学四年陈宝宽学的其实是水稻、棉花的种植技术,对于蔬菜种植是一窍不通。陈宝宽在干中学、学中干,哪怕有点滴时间,不是手捧着书本学习,就是躬身在田间大棚,进行探索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30年来,陈宝宽先后在各类农业刊物发表科技文章200多篇,其中国家级的60多篇,先后获得东台市政府颁发的奖项10多个,被列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科学技术带头人。

    陈宝宽深知,农业科技成果放在百宝箱里是不行的,必须拿出来转化到生产中去。经过摸索研究,前几年,陈宝宽利用低温冷冻技术,将青蒜种植时间和密度均提前,致使青蒜卖出了猪肉价;试验多种立体夹套复种模式,连续五年亩平均收入在1.3万至1.8万元之间……在陈宝宽的努力下,近年来,东台镇先后引进瓜果蔬菜优良品种100多个,栽培新模式、新技术40多项,组织申报了蟒河“绿肴”牌菠菜,“绿肴”牌黄瓜,“范公”牌草莓、花菜,“灶丰”牌荷仁豆等10多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陈宝宽的“好”在于奉献和不计回报地付出。为了推广农业新科技,特别是大棚蔬菜技术,他动了很多心思,撰写辅导材料,把课堂搬到田头与农家。而陈宝宽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形象的语言,让农民也爱听,纷纷追着听课。是一项新技术,有一次,陈宝宽在蟒河村村部讲解大棚黄瓜穴盘基质嫁接育苗技术,正在隔壁卫生所挂水的村民冯桂祥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自己拿着吊针坐到会场听去了。2012年,蟒河村一带探索建立可追溯蔬菜生产基地,用药用肥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化规程。为了确保规范,白天菜农比较忙没有时间,陈宝宽就利用晚上个人休息的时间集中进行培训。连续几天下来,发着高烧带病讲课的陈宝宽嗓子嘶哑,喉咙异常疼痛,但陈宝宽硬是坚持了下来。

    陈宝宽的“好”还在于认真的工作状态和廉洁的工作作风。作为全镇农技中心负责人,手下管着几十号人,每年有上千万的项目资金,但这么多年,从没有同事与陈宝宽红过脸、吵过架,在每年的项目资金审核中从未出现过任何问题。“难事、苦事全是自己先抢着干,这样的领导,谁不信服。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农技中心团结得就像一个大家庭,拉得出,打得响!”作为下属,市农技中心农艺师王银官对陈宝宽是由衷敬佩。陈宝宽在2010年,被盐城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盐城市十佳勤政廉政干部”。

    “不能与亲人共患难,怎么能为民服务?”

    下农户、走田头、忙拆迁……每天,陈宝宽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但不管忙到多晚,他都要必须回家。“因为妻子、儿子都等着我回去照顾!”

    说起妻子和儿子,一直沉稳的陈宝宽也哽咽起来。

    20年前,陈宝宽的妻子王佳媛为抢救集体财产,全身皮肤80%烧伤,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保住了生命,但被烧伤的不仅是皮肤,妻子的自信严重受损,整天躲在家中,不愿见人。就在妻子被烧伤住院治疗期间,生活再一次重创陈宝宽。4岁的儿子高热不退,因耽搁治疗落下了智力障碍的后遗症,如今25岁,智力只相当于5、6岁。

    残疾的妻子、智障的儿子,让陈宝宽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在繁忙的工作间隙,陈宝宽尽心照顾着妻子和儿子。只要有时间,电瓶车带着妻子和儿子去超市转一转;逢年过节,家里再困难,都会给妻子、儿子买一套新衣服;只要有可能,不管多远,都会赶回家陪妻子、儿子吃中饭和晚饭……

    不忍心丈夫如此辛苦,妻子王佳媛曾数次主动提出离婚,含泪劝他再找个人生个孩子,将来也好照顾智障的儿子。但陈宝宽每次都拒绝了妻子的提议,只是重复着一句话:“一个不能与亲人共患难的人,还谈什么人格?一个人格有缺陷的人怎么能够为人民服务?”

    28年无悔选择,陈宝宽在默默奉献中坚守田野,撰写着一个基层农技人员的风采。当年的同学,如今有在中央部委工作的,有在省市厅局工作的,有当上企业老总的,唯有老班长依然奋战在基层农技推广第一线,日复一日用脚丈量乡村的田野,年复一年用心服务纯朴的农民。有同学不忍心看他如此辛苦,主动提出帮助他调换岗位,被陈宝宽拒绝了,“我哪也不去,就待在这,这里,有我最爱的事业,最好的农民朋友,最亲的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