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总算基本解决了,现在开始讲究养生了。养生的书籍近年来在坊间颇流行,但翻来翻去,绝大部分说的都是养身,吃什么东西呀,怎么个吃法呀,服什么补品呀,怎么个服法呀,做什么操呀,练什么气功呀,等等等等。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养生跟养身是一回事,养生不就是把身体养好吗?不就是求身体健康吗?不就是求延年益寿吗?如果只是粗略地说,这话自然也没错,但说这话的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重点摆在形体,而把精神忽略了。养身(或说养形)只是养生的一个方面,养生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养心(或说养神),只说养身等于只说了养生的一半,甚至可能是比较不重要的一半,而把更重要的一半漏掉了。依我看,养生的关键不在养形而在养神,不在养身而在养心。养生的真正秘诀不在于吃什么穿什么,而在于想什么念什么,不在于用什么样的物质养着,而在于用什么样的心态活着。
用什么样的心态活着,首先就直接决定一个人活得是否快乐,而活得快乐在我看来正是养生的第一要义,延年益寿尚在其次。只有活得快乐,延年益寿才有价值,如果活得痛苦,那还不如早死了好。而活得是否快乐,又间接决定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医学早已证明,心理对生理有极大的影响,心里郁闷,压力大,迟早都会生病。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高高兴兴地吃着饭,突然听到一个坏消息,马上胃口就没有了;白天心里烦扰,晚上就睡不好觉;长期忧虑愧悔则百病丛生。反之,一个人心中安然,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常怀仁爱之心,身体也自然就会好。孔子说:“仁者寿。”(《论语·雍也》)曾子说:“富润屋,德润身,身广体胖。”(《礼记·大学》)孟子也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孟子·尽心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验,并不迂阔。
两千年前的嵇康(224—262)把这个道理说得更明白,他在《养生论》——这是中国第一篇完整的关于养生的理论文章——里就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神相须,缺一就不成其为生命,要养生就要二者兼养。他又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神(心)是君,形(身)是国,君昏则国乱,所以,养神比养形更重要,或说养心比养身更重要。
强调养心,不是说养身就不重要,身体是基础,没有身,心也就无所寄托。但我们所谈的养生,本来也就是在食饱衣暖之后的进一步追求,如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也就无所谓养生可谈。衣食温饱之后,如果进一步还是追求吃和穿,那就无非是研究吃什么更好,穿什么更好。单拿吃来说吧,今天有人提倡喝绿豆汤,明天又有人提倡生吃茄子,后天又有人提倡水煮红薯藤,再后天又有人提倡麦草榨汁喝……变来变去,五花八门,无非就是从前大家都不吃的东西,现在被说成是最有营养的食物,从前以为营养的补品,现在则变成不健康的食物,就好像时装流行一样,长裙子时髦三年,换成短裙子时髦了,短裙子时髦三年,又换成长裙子时髦了。在这一点上,人并不比猴子聪明多少,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换个花样就是时髦。一些骗子看准了这正是敛财的好时机,便胡说乱吹,一时间神医、神仙、神道、神功纷纷出世,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得紧。
如此谈养生,其实是落于最下乘,谈来谈去,不过是在原地转圈子,钱花掉了,生并没有养得更好,说不定还更坏。看看世间长寿之人,问问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往往答不上来,或言人人殊,从来没有人找到过统一答案、正确答案,因为长寿的关键本来就不在这等地方。其实古人也早就看清楚了这一点:“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古诗十九首》)不要说一般的食物,就是灵丹妙药,也从来没有听说成功的例子,而吃死人的倒不在少数。
还是苏东坡说得好:“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病中游塔祖院》)这是说治病重要的是安心,推至养生,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养心。养我浩然无畏之心,养我坦荡磊落之心,养我不忮不求之心,养我无愧无怍之心,养我自强不息之心,养我仁厚宽容之心。这样先立其大者,然后再谨其小端:节饮食,慎寒暑,不乱来。如此养生,才是真正的养生,正确的养生,也才养得好。一切谈养生而不谈养心者,都是舍本求末,都是小术,而非大道。(唐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