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周恩来:没有一分钱存款

        1974年6月,周恩来因病情恶化住进医院,但他仍然为党的事业日夜操劳。图为周恩来生前用过的台历,记载了他患病期间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日程安排,这一天他连续工作了23个小时。
  在中国,周恩来几乎等同于总理的代言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1976年1月9日,周恩来逝世后的第二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深情地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决定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孩子!”
  作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他常说:“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要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有关部门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周恩来回京后生气地问:“谁叫你们修的?”他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他要求撤掉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在全中国人民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衣着得当,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都穿了几十年,破损了,织补后继续穿。1963年,周恩来出访亚非欧14国。在埃及开罗,随行工作人员把他换下的衬衣,交给我国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清洗,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当大使夫人抱着这一团衣服回来时,伤心得泪水盈眶。原来,周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一件毛巾睡衣本来白底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上面补了几十个补丁。
  由于工作繁忙,周总理不常回家吃饭,往往是工作到哪里,就在哪里简单用餐,每次餐后周恩来都是如数付钱。一次,周恩来在北京饭店接见完外宾后,晚饭的时间早已过了,周恩来只好在饭店吃了顿便饭。秘书在一旁早已算好了饭费,一共是2元8角钱。上车后,周恩来问秘书饭钱结了没有,秘书这才发现临走时忘了。周恩来当即批评秘书说:“你赶快给我把钱送去。”还有一次,周恩来发现饭店少算了一份小菜钱,也让秘书去补上。
  周恩来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米饭。炊事员对他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周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周恩来没有子女,但抚养过很多烈士遗孤和自己的亲属子女,对这些孩子,他既关怀备至,又严格要求。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儿和一个侄女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劳动。由于他们表现好,两年后,经当地群众推荐,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入伍。侄女穿着新军装,高兴地回到北京看望伯父母。周恩来一见面就问道:“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无奈,侄女只好脱下军装,重新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侄儿也听伯父母的话,痛快地办了退伍手续,重回延安。
  周恩来还十分重视对干部子女培养教育。建国初期,他视察北京101中学时,就以清朝八旗子弟为例,告诫干部子女们不要搞特殊化,不要脱离劳动,不要脱离群众。他说:“你们如果特殊化,脱离了群众,人民是不会答应的。”他引用秦始皇溺爱秦二世,结果秦朝亡于秦二世的教训,要求大家以史为鉴:“我们决不能让自己的子女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阻碍我们事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