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苏联曾经的背影——读《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2014年11月9日,苏联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飞到柏林,与当初的冷战对手共同纪念柏林墙垮塌25周年。这个日子确实值得纪念,因为它是冷战终结的标志。1991年12月25日,苏联像柏林墙一样垮塌,只是在死者的棺木上砸下钉子而已。
  
  绵延40多年的冷战就像一部恐怖片,苏联和美国拿着上膛的手枪顶着对方的额头。一旦枪响,不仅仅是两败俱伤,毁灭的是整个世界:到上世纪70年代,两国的核武器足以摧毁地球几十次!然而无论是神通广大的中情局、还是神乎其神的占星家,谁也没有料到,冷战的结局竟是对手猝死。
  
  看过惊心动魄的恐怖片后,人们热衷于回味故事情节,研究结局何以至此、是否有其他可能。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政治学者的论述汗牛充栋,并且占据上风,弗朗西斯·福山洋洋自得地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粉丝遍布全球。缺陷是,他们都是从赢家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很难反映全豹。这样,《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这部巨著便让人眼前一亮。
  
  作者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是个土生土长的苏联人,莫斯科大学毕业,苏联解体后到西方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以亲身经历和老苏联的解密文件做基础,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对美国和北约关系的决策过程,生动描绘了另一个主角不可思议的疯狂与怯懦、好斗与妥协、进攻与缴械,打破了冷战研究中只有一面之词的现状,值得认真对待。
  
  不过,如果读者阅读这部书仅仅是想了解冷战史,作者一定会感到失望。作为一个国际关系史专家,他主要记录了“什么”,而“为什么”则巧妙地隐藏在背后。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苏联在冷战中的失败源自苏联模式,或者叫“斯大林模式”,其本质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完全没有变革意识。
  
  由于没有变革意识,在经济上,苏联拒绝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弄得人民食不果腹,国力不可能持续。在政治上,苏共缺乏保持优良作风的自觉,毫无顾忌地背叛立党宗旨,腐败和特权横行,人民怨声载道,貌似强大的国家根基松软。在文化宣传上,实行封闭和欺骗政策,而随着国际交往和信息量的递增,物质匮乏、精神单一的青年一代,突然发现了西方世界的另一面,他们误以为,西方是真正的人间天堂,一点毛病也没有;西方的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甚至好莱坞一部粗鄙的搞笑片,都能让苏联青年如痴如醉,以托尔斯泰、高尔基为代表的本国优秀文化成了一堆垃圾。当这一代作者所谓的“六十年代人”长大成人后,苏联的掘墓人队伍就齐备了。
  
  与此相适应,苏联的外交目标不是为提升人民福祉创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而是将沙皇的扩张传统,用意识形态的彩纸加以包装,用地缘政治手段发扬光大。随着苏联兴致勃勃地从东欧扩张到整个第三世界,自身的包袱越背越重。结果,枪里没子弹了。
  
  所以,苏联输掉冷战,不是战略问题,不是战术问题,而是思想僵化的必然结果:冷战玩不下去了,苏联就混不下去了;苏联结束了,冷战便落幕了。
  
  严肃的作者加上思考的读者,等于一部作品的价值。《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暗示我们,过去的“老大哥”最终无可挽回地成为历史,而中国却扶摇直上,自有其必然的逻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什么套话;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