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我国古代举报箱

     现代社会中,举报箱很普遍,很多单位在显眼位置设置木质或铁制举报箱,用于群众投递反映材料。传说中5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举报箱就有了雏形。人们在交通要道上埋设木柱,作为辨认道路的标志,并利用木柱刻写意见,向执政者进言或表达诉求,“政有缺失,民得书于木”。因此,这种路标又称作“诽谤木”,当时的“诽谤”意为“责过失、论是非”。
  战国时期的“蔽竹”
  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个“举报箱”,是为24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蔽竹”。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李悝任相10年,主持变法,是战国法家的始祖。为稳定社会秩序,李悝帮助魏文侯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于“僻巷”设立“蔽竹”。“蔽竹”为一圆形筒,长约一尺,上方有一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蔽竹置于僻巷,是为保护举报人。
  西汉时期的“缿筒”
  古代十大清官之一赵广汉在颍川都任郡守时,颍川官府与豪强勾结,结党营私成风 。为抑强惩恶,赵广汉从存钱罐中受到启发,制作成“状如瓶,为小孔,可入不可出”的“缿筒”,起到能够“及得投书,削其主名”(保护举报人)的作用。“缿筒”制成后,各地悬挂,并张贴告示鼓励民众投书举报,保证为吏民保密。一段时间后,收到很多举报信,赵广汉根据举报信提供的线索,组织力量及时查处,从而使奸党散落。
  武周时期的“铜匦”
  公元686年,武则天执政时期,在京都长安上设置了“铜匦”。《资治通鉴》记载“铜匦”,“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铜匦”由专人开启,面呈武则天亲览,使举报真正上达。为使举报箱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武则天对举报人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她特颁谕旨,凡进京举报者,“皆给驿马,供五品食”。武则天设置“铜匦”本意是接受臣民谏议时政、治国谋略方面的投书,以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反腐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