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的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12月13日,我们将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
前不久,南京全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12万学生同日开课,共学《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血火记忆》、初中版《历史真相》、高中版《警示思考》。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之痛,也是中华民族之痛,加强青少年相关历史教育非常必要、十分重要。南京,这座在抗战中留下最惨痛记忆的城市,也最先开始集体表达哀思。从今年5月开始,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陆续编写完成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三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并分别举行了首发式。公祭教材进入中小学课本,有利于让国人从学生生涯就了解历史,有利于让真实的历史活在青少年心中,激发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启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及全人类命运展开深层思考。
“写进历史”不是一句空话,“历史不会忘记”也不是凭空得来。在无数的历史“载体”中,教科书、青少年读物是最直接、最能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一种。如果我们不想让后代们的脑海里保留的是一段模糊的历史,那就应该先让教科书和青少年读物清晰起来、充实起来、鲜活起来。
南京大屠杀,导致30万无辜生命消逝,是日本侵略者实施的一场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为。这段历史,是南京的痛史,更是中华民族不忍翻开的一页。“草鞋峡内,乱刀刺破胸膛;汉中门外,子弹穿过颅腔;宝塔桥下,尸骸堆积如山;扬子江上,鲜血染红水面。”如此伤痛,不忍细读。但我们不能因为痛,就不去触碰;不能因为痛,就选择忘记。恰恰是因为痛,我们更要了解痛的原因;正是因为痛,我们才应极力避免痛。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纪念抗战、设立国家公祭日、编写国家公祭读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警示未来,珍爱和平、圆梦中国。
痛过,才能激发前进的力量;哭过,才会珍惜和平的阳光。“少年强,则国强”。让青少年了解这段痛的历史,就是让他们以痛为鞭策、为营养,催生自己茁壮成长;就是让他们懂得痛的历史、痛的教训,奋力开辟有梦的未来。
对苦难的思考就是让辉煌代替苦难,对历史的回答就是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提出两周年。对每个人来说,就是要以痛的历史为奋进动力,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勇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积极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做反腐的坚定支持者,认真参与到全党纠“四风”、反腐败的行动中来,从自我做起、点滴做起、廉洁自律,积极为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纯洁灵魂、净化空气、改造环境,真正以自己的智慧、学识、胆识、勇气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