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胡耀邦与广东改革开放

    时光飞逝,中国大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已进行30多年了,胡耀邦辞世也已经20多年,神州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探索者,在改革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胡耀邦面对传统意识形态和党内不同意见的压力,以极大的智慧和勇气,最早站出来坚定捍卫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发展过程中的众多新生事物,竭力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众多实际问题,为中国尤其是广东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帮助广东向中央争取经济自主权和试办经济特区

1979年元月,胡耀邦来到深圳、珠海,在海边一些破旧的小渔村,他竟意外地发现许多渔民家里有黑白电视机,这令他大为惊讶。电视机在当时可是稀罕物,别说小渔村,就是在大城市一般也只有少数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家里才拥有。在海边,胡耀邦还发现当时在内地十分珍贵的塑料布,竟被香港人当作垃圾扔掉,随着海浪漂到岸边来。这两件事对胡耀邦触动很大,他一面为两地的经济差距叹息,一面又受到了启发。胡耀邦同广东领导同志商量:我们能不能在沿海搞个橱窗,允许老百姓跟对面的香港人做生意,用互通有无的民间交换发展经济?

胡耀邦的意见同广东各级领导一拍即合,他们在胡耀邦离开广东后便风风火火地干起来。然而,他们没有料到传到中央的消息竟是沿海在搞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但是胡耀邦不信,他决定再次去当地看一看,并同当事人聊一聊。胡耀邦在广东亲眼目睹了当地所发生的大变化,时任省委书记习仲勋告诉他说,希望中央给广东一些经济自主权。那次长谈后,胡耀邦就拉习仲勋一起去北京找邓小平当面汇报,并积极斡旋为广东争取经济自主权。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支持广东省委领导提出在深圳等地办特区的建议。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经济特区。从此,中国大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定调广东开放香港电视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沿海地区的不少家庭经济状况稍有变化,有的家庭开始有了黑白电视,但是大陆电视台节目频道少,播出时间太短,且信号也不稳。很快,富有创造精神的老百姓发现了一个好看处,那就是香港电视节目,人们只需要买一根带有放大器的鱼骨架形天线,再用竹竿将天线装在楼顶,并指向天空的东南方向就可以直接收看。于是,人们开始看到漂亮的服饰,美味的食品,闪烁的霓虹灯,欢快的主持人,大胆直白地批评总督的辩论,自卖自夸的广告,还有邓丽君的情歌,恋人的拥抱和接吻以及各类武打片、言情片……香港人竟然是这样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原来就是这般模样?香港的电视节目对珠三角的老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一时间,珠三角地区的家家户户房顶都插上了“鱼骨天线”,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观。当时,广东正处于全国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鱼骨天线”事件不啻是火上浇油。

在这种情形下,广东省委、省政府迫于压力,只能制定紧急措施。每当有中央领导人莅临广州,位于东莞某地的一个大功率干扰电台就会施放出强烈的干扰信号,以制止收看香港电视。同时,省委办公厅还发文要求全省各地严禁收看香港电视,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进行严厉处分。政府还出动消防车强行拆除每家每户的“鱼骨天线”。在此情况下,老百姓竟然想出了一个应对办法:消防车出动,家家户户的“鱼骨天线”就快速地撤下来,夜幕降临之后,再悄悄地送上屋顶。此时,佛山、中山、顺德、东莞和惠州一带有大量的港、澳、台客商及东南亚华侨资本来粤试水。他们都在驻足观望:连香港电视也不让看,还算什么经济特区?我们的生产怎么做?我们的信息哪里来?这样的特区,能让我们有信心投资吗?

面对这种情况,广东省委、省政府最初也没有办法,但是,胡耀邦一次南粤之行却逐渐改变了这种状况。1982年,胡耀邦从深圳来到顺德。他坐在那里,很坦率地问了时任县委书记黎子流几件事,其中一件就是问怎么评价香港电视。黎子流说:“第一,香港电视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也不宣传社会主义;第二,香港节目也不黄色,最多穿穿泳衣;第三,香港电视的市场信息来得快,看了对抓经济有好处,就是广告太多、商业味太浓。”胡耀邦回答说:“我在深圳也看了,确实没有啥。”

从此之后,在广东收看香港电视再也没有受到强行干扰,“鱼骨天线”也成了南粤大地一道独特的风景。1991年,中央考虑到广东人与香港人地缘接近、文化相近,正式批准开放翡翠、本港等香港电视台。

批示为电影《代理市长》开绿灯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决定》为发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4年的广东可谓春暖潮涌,在作为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和探路者的同时,广东也充当着新文化的潮头,各种观念、思潮在这里聚汇、交融,一时为人羡慕、景仰。广东的改革开放,让正在内地拍摄电影《双雄会》的杨在葆(饰演张献忠)心动不已,他跟剧组里的陈怀皑(《双雄会》导演)、许还山(李自成饰演者)说:“要是能找到一个这样的题材,该有多棒!”

恰在此时,广州市文艺创作室的专业作家欧伟雄北上,带来了话剧《南方的风》。该剧是欧伟雄、杨苗青、姚柱林等人根据白云山制药厂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胆起用人才、靠三口大锅起家发展成现代化大企业的真实故事而写成的。广州话剧团将其搬上舞台后,一时好评如潮。1984年国庆期间,剧组应邀到北京演出,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面对广东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在葆自然感慨万千,其创作激情无法遏制。一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杨在葆导演兼主演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电影——《代理市长》很快便在2个月内拍摄完成,创造了另一个“深圳速度”。影片很快获文化部电影局批准公映。不久,中南海的星期五电影晚会放映了《代理市长》,电影放完,部分领导人批评这部电影有反气。他们特别强调片中男主角萧子云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宁犯天条,不触众怒”一句,一定要改。北影厂负责人胡其明找到杨在葆传达了部分领导的修改意见,杨在葆坚决不肯改,导演马林也支持他,而且建议他写信给胡耀邦。过了五六天,杨在葆刚回到上海,接到批示的大意是:“我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不错,比那些跟‘四化’不沾边的好得多,不知好多少倍。有点儿刺,有什么不可以?”有了胡耀邦明文批示“保驾护航”,这部“有点刺儿”的《代理市长》很快就从广州出发,一路绿灯,开始了在全国大巡演的征程,杨在葆也由此荣获第九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79年至1986年间,胡耀邦始终身处复杂矛盾的第一线,作为风口浪尖上的拓荒者,他所有党务工作、国事活动,都是围绕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进行的。胡耀邦认为,改革和开放,这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两个巨轮,是我们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发展大好形势的两个法宝。在这期间,他几乎每年都来广东,或视察,或开会,或调研,或批示,其足迹已遍布南粤大地的每个角落,为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殚精竭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胡耀邦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气勃勃地在前进中犯了错误的人,比那些实际上躺着不动的人要高出一百倍。因为前一种人虽然犯了错误,但还是说明他正在成长,正在成熟,正在那里发掘和发现某种程度上的真理;而后一种人,实际上却阻碍社会的前进,拖住大家不动。”胡耀邦是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披荆斩棘的伟大战士,是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实干家和思想家。没有胡耀邦,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恐怕很难走到今天这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