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曾指挥千军万马的朱总司令不顾年事已高,经常下去调研,体察民情民意。从1956年到1966年,朱德在外视察调研就达27次,平均每年外出视察近90天,这11年间他向中央致函致电24封,写出调查报告13个,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对有些进城干部官僚主义的做法,朱德曾严厉指出:某些党员干部的这种官僚主义作风,这种对革命工作和国家财产的漠不关心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视为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行为。
当然,从朱德“下去”的经历看,在那个年代里,“下去”的确很难,这不仅仅体现在难听到真话,还体现在了解到真情后所带来的风险。“大跃进”开始时,朱德热情也是比较高的,但他逐渐发现了问题,便挺身而出,主动“下去”了解真相。1959年5月,他和董必武、林枫一起到东北三省就农业问题特别是公共食堂问题进行调研后,联名给中央和毛泽东写报告,分析多数群众不愿意长年参加农村公共食堂的具体原因,并力请解散农村公共食堂。为此,他在随后的庐山会议上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展的今天,领导干部所处环境与朱德所处年代已有很大不同。但朱德的感慨仍能给人以深刻启示:领导干部要重视调查研究,要克服“下不去”的一切障碍,摒弃“工作太忙没空下去,信息发达不用下去,害怕群众不敢下去”的思想观念,真正地“下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 张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