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的“整风运动”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
)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曾任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等职,累官至礼部尚书。张伯行做官虽晚,但他任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被康熙皇帝称赞为“天下清官第一”。其为官期间,曾发起三场整风运动。
一是不贪钱,整肃“送礼”之风。清正廉洁是张伯行为官的生动写照。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这是巡抚的属下。按照当时官场旧例,新任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也表示请求以后关照提拔,这大概需要白银四千两。但张伯行秉性耿直,从不巴结上司,对此送礼风气深恶痛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拒绝送礼。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他一到任,就以整肃官场“送礼”之风为目标,并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一黍一铢,皆民脂膏,宽一分,民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水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规定官员之间不得上下互相馈送,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江苏六合县王知县送一幅自画山水画到张伯行宅上,说是敬请“指教”。张伯行回来后掂量这副“颇重”的山水画,一下子在画轴里掂量出一根金条。之后,张伯行找来这位王知县道:“你的画我收下了,礼尚往来,我送你一幅字吧。”王知县接了字幅回去的路上很是纳闷:这副字“颇重”啊。回到家掂量一下,也在画轴里掂量出一根金条,再看这副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未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金条没送出去,反让巡抚怀疑其贪,真是弄巧成拙。
二是不畏权,整肃“舞弊”之风。不畏权贵是张伯行做官的又一大特色。康熙五十年,江苏乡试发生作弊案,副主考赵晋内外串通勾结,大肆舞弊,两江总督噶礼也深陷其中,发榜时,苏州士子大哗。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
、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由于牵涉到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月有余竟无任何结果。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针锋相对,买通官吏,捏造事实反过来诬告张伯行。督抚二人互参,引起朝野震动。主审官畏惧噶礼权势,逢迎巴结,案情无法审结。康熙无奈中只得下令:张伯行与噶礼解任,再命主审官审理。
张伯行被免职后,扬州百姓又扶老携幼至公馆,拿水果蔬菜以献伯行,伯行坚辞不受。百姓皆泣曰:“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不得已,伯行收下豆腐一块、菜一束。在路途中,扬州士民担心途中有不测变故,数万人集江岸护送。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康熙亲自审案并降旨,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江苏士民欢声如雷,家家门上张贴祝文:“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又云集圆妙观,焚香结彩,遥拜皇恩。
三是不怕苦,整肃奢靡之风。清廉戒奢,为世人榜样。张伯行为官数十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正如他本人所说:“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任职期间从未携带家眷。初到济宁,随员仅有四人,后来做了大官最多不过二十人,而当时一个太守赴任,往往携带三百余人。督抚就更不用说了。他任福建巡抚时,见衙暑中,帷帐都是锦绣,器皿全是金银,他感到非常奇怪,便问其原因,属吏答道:“行户协备,往例如此。”张伯行说:“行户即老百姓,怎么能拖累他们呢?况且寒素对我而言已经习惯,无须如此奢侈。”遂令拆去。并令辖区的官员不得贪图安逸,杜绝奢靡之风泛滥。及为江苏巡抚时,他日用蔬菜、米面,甚至磨面的石磨,拉磨的牛,均从河南老家送去。
1725年,一代清官张伯行病逝。雍正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由于张伯行为官清廉,以百姓为心,从不以私废公,故能深得士民衷心爱戴,因而福建鳌峰书院之旁为他建祠塑像;江苏建春风亭为其立祠;山东立其生祠于五岔口。现今,正值元旦、春节来临之际,领导干部不防多读一读清官张伯的事迹,坚决抵制收送礼歪风,防止“四风”问题反弹,真正做到清廉过“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