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弄虚作假为何成为一些官员的习惯动作?

    一个时期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造假屡见不鲜、广遭诟病。比如,2015年2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子虚的房子乌有的税》,曝光江苏省灌云县下车镇为了完成上面任务虚报财税收入,涉嫌“空收虚转”,就是一个典型样本:

事情原委大致是这样的,2014年12月15日,灌云县下车镇村民(现定居连云港开发区)朱先生在办理房产手续时发现,自己名下竟然有一套面积250平方米、价值500万元的商业用房 (商铺)。朱先生到灌云县地税局交税大厅查询时,电脑显示自己名下确有500万元的房产,但他在连云港市房产交易大厅和灌云县房产局均未查到此房产信息, 灌云县地税局也没有向朱先生作出解释,朱先生感觉十分蹊跷。据朱先生反映,12月18日,灌云县下车镇纪委陈书记、镇财政所金所长和朱先生所在的席圩村委会书记陈孝仁当面向他解释称,此事是下车镇财政所为完成税收任务,借用一下朱先生名字,对其个人没有任何影响,但使用其名字没有经过本人同意,应该向他道歉。“下车镇没有商业街,只有个商业城,且商业城的房 子早已卖完了”,朱先生说,下车镇财政所明显在弄虚作假。

其实在当下,类似情况绝非个别,一些地方官员习惯于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上瞒下、沽名钓誉,编造虚假政绩,习惯把小的说成大的,假的说成真的,黑的说成白的,方的说成圆的,往往工作还没开始,就说得有鼻子有眼,事情刚有点眉目,就吹得天花乱坠,把准备做的 说成已经做的,把正在做的说成圆满完成的。更有甚者,他们有的鱼目混珠,动辄给造假行为戴上“解放思想”的桂冠,招摇过市。 

以前农民日报一篇《谨防逼官出数字》的文章称,一位当乡长的朋友说,这些年来,他们吃够了虚报数字的苦头,经过认真反思,他们决定,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做到不掺假、不对水,告别“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习惯。可当他们如实上报新农村建设成绩时,报了三次,都被县里退了回来,叫他们回去“解放思想”。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严厉批评道:“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不从安定团结的大局着想,你 们年年在县里名列前茅,今年却来了个大倒退,你们的年终奖金还要不要?官帽子还想不想戴?这不仅拖了县里的后腿,也给主管领导抹了黑。”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咬咬牙,把数字翻了番,第四次上报,才勉强过关。那位乡长朋友无奈地说,“告别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为啥这样难? ”   试问,弄虚作假咋就成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习惯动作,造假风为何屡禁不止?实际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比如,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度盛行的“共产风、浮夸风、干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被毛泽东称为“五风”,一度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屋漏在下,止之在上。要想根治“虚报浮夸风”,处于上位的人应先端正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避免再导演“逼官造假”的闹剧。

古人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乃 “真”也,“真”乃实也。毋庸置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弄虚作假”决不是什么“思想解放”,而是对我党思想路线的亵渎。在当下解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愿各级党委纪委不妨打一场“去伪灭假”的攻坚战,向弄虚作假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