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雷同“忏悔书”与反腐“特效药”

    近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在醒目位置推出大型专题栏目“忏悔录”。该专栏中,除了有“案件透视”剖析官员贪腐细节、“我的忏悔”公布官员忏悔书外,还设有视频区域,由落马官员及其家属“现身说法”,首期刊发的,就是徐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张引受贿案透视。(3月4日 中国青年报)

笔者读过贪腐官员的“忏悔书”,发现无论从结构内容到腐败的前因后果都出奇的雷同,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克隆”出来的。 “忏悔书”雷同,一方面说明落马官员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没有真正进行自我反思;另一方面,也源于许多贪官的贪腐“业绩”雷同:他们都买官卖官,都一权独大,都大量索贿受贿,都包养情人……干着类似的事情,自然会有类似的忏悔。纪检监察部门着实应该把这些雷同的“忏悔书”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从中配制出反腐的“特效药”来。

众所周知,反腐工作里也往往有这样的环节:把贪腐官员的“忏悔书”公布出来,甚至领导干部人手一册,用作反面教材;或者找贪腐官员作报告,现身说法;或者制作反腐专题片,组织观看借鉴。诚然,组织这样的反腐形式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担忧有三:

其一,通过教育学着做。贪腐手段多种多样,难保部分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非但没有从反腐教育中汲取教训,反倒羡慕贪腐者的酒池肉林、左拥右抱,并学出一二种来亲身实践、以身试法;

其二,借鉴教训躲追查。看到别人因财务问题被查,就把假的帐目做得更真实些;看到别人因情妇问题被查,就把小三养得更深闺些;看到别人因黑恶势力被查,就让手下藏得更隐蔽些……总而言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腐教育难保不成为他们的借鉴教材。

其三,惩治力度不够强。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虽然在战争中立过,却仍因贪污腐化、挪用赈灾救济款,被判处死刑,确实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但是,目下却少有判死刑的了,一般最高是死缓。勿庸讳言,死缓基本等同于无期,而表现好还会减刑。相较于贪腐的亿万成本,着实起不到震慑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反腐手段要有所创新,就要从“忏悔书”中汲取经验,把雷同“忏悔书”作为研究课题,并从中摸索出反腐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比如很多“忏悔书”的第一条都是“没有注意自己的思想”,“理论学习不够”,“思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于是组织开各种会,写各种笔记、感想,但实际效果呢?开会中睡觉的玩手机的大有人在,认真学的有几个?笔记、感想互相抄的大有人在,自己写的有几个?这样的学习形式不搞也罢,搞了反倒有负面效果。完全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每天发条有关反腐内容的短信。不要小瞧短信的威力,架不住日积月累的渗透。也别认为垃圾短信嫌烦,即使收到就删,最起码也在思想上有些触动,比兴师动众开大会要强很多。

再如,长篇大论的反腐报告或记录片少有人能安心看完,不如做些短小精悍的动画更加耐人寻味。近日笔者看到的效仿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制作的反腐广告,抛开侵权不说,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此外,还有很多“忏悔书”提到“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法律条文卷帙浩繁,当然不可能要求领导干部全都背下来。但既然通过“忏悔书”的雷同现象知道了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缺失,就应抓紧补上这一课。可以请专业法律人士从众多法律法规中摘选出反腐内容的条文来,做成小册子,并且定期学习、考试,甚至做到逢提必考“法”,正如现在提倡的逢提必述“廉”一样。

反腐路不单很长,而且崎岖不平,不可能走得很平顺。但是,我们正是要在反腐路上,边发现问题,边研究解决,才能坚持我们的反腐意志不动摇,让反腐大旗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