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不会喝酒

    也许是遗传因素,我父亲就不会喝酒,据说父亲的父亲也不会。那时家贫,家中常年看不到酒。记忆中,第一次真正接触酒,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天夜里。

    那是刚参加工作不久,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上夜班。街头没吃的卖。看一家商店有散装白酒,便好奇地用茶缸子打了二两,走一路,“咪”一路,不知不觉就将其都灌下肚了。哪知,到班后不久,酒性发作,我面如红枣,身似烂泥,舌头僵硬,大脑迟钝,四肢麻木,胃子难受,喉咙想吐却又吐不出来。那滋味,实在难受极了。怀疑是空腹所致,以后吃饱了试喝几次感觉还是不妙。从此,我几近滴酒不沾。

    几年后,组织上调我到一个乡里去做党委秘书兼党政办公室主任。我呆的那个乡镇,由于工业好,来客特别多,往往中午陪喝了,晚上又得陪。于是,我常常接待好来客,帮食堂司务长安排好菜单,到开饭时,便借口有事,溜之大吉了。

    这样做,我清楚地知道,会得罪人,留下坏印象,首先顶头上司就不满意,怪罪“喝酒帮不上忙、撑不了场子”。不过,不会喝酒,有失也有得。我远离了酒,一直头脑清醒,思维敏捷,“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概率基本为零。工作、学习、写作的时间相对宽裕。酒上无能,笔上添情。在做好秘书文字工作的同时,我刻苦钻研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作品屡屡获奖,多次受市区表彰,年年被评为优秀报刊通讯员。退休后照样笔耕不辍。邮递员三天两头喊我签字拿稿费单,多让人高兴!说实话,这很大程度上也是沾的不会喝酒的光。正如一个老朋友开玩笑说的,你如果整天陪我们喝酒,不埋下去练笔,文章不“泡酒”也“泡汤”了。

    再看看现在的形势多好啊!中央对党政机关的“八项规定”,打碎了那些“奢靡浑浊”的酒杯,吹来了纯朴清廉新风。回归常理,会喝酒,是您的口福,可回家尽情享受,不喝醉就行。那种醉生梦死用公款的大吃大喝,本应坚决禁止。当然,必要应酬喝点酒也是可以的,但得坚持文明节俭的原则,喝酒听便,千万不要强求。不会喝酒,也无大碍,当官不在于能喝酒上,为人民服务,修个好思想,学点真本事,那才是最最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