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左宗棠:成大事者 重在律己律亲律下属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为晚清重臣。
  左宗棠少有大志,胸怀天下,但他在科举的道路上却屡屡不顺。后来,他就读于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左宗棠23岁结婚时,在新房写下一幅对联自励:“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直到咸丰四年(1854年),左宗棠43岁,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入佐湖南巡抚幕,从此开始展示出他非同凡响的绝世奇才。“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是时人对左宗棠的赞誉。
  左宗棠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战绩而声名鹊起,从一个幕僚而一跃升为闽浙总督,而他一生最重要的军事成就即是“抬着棺材收复新疆”。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喀什葛尔等地,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让护卫抬着棺材,亲率六万湖南子弟入疆平乱。他的大军翻过天山,穿过沙漠,历时两年,收复新疆全境,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大事件,也是抗拒外来侵略最光彩的一页。后来,王震入军新疆还感叹不已:“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的大好河山很难设想!”左宗棠被鲁迅先生列为“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皆从俭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这是左宗棠做人的座右铭,他也同样要求自己的亲属和下属。
  左宗棠手握大权,收钱敛财易如反掌,但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生清廉。《清史稿》说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光绪皇帝称他“秉性廉政,莅事忠诚”。他与晚清巨富胡雪岩交往颇深,胡雪岩为左宗棠筹备粮饷,但不是那种官商勾结中饱私囊,而是为了国家大事。左宗棠在东南用兵顺利,又在西北连战连捷,在财政上得益于胡雪岩的鼎立支持,这是典型的官商合作。后来,有人怀疑左宗棠,便向朝廷告发,但朝廷调查的结果是,胡雪岩的财力支持,为左宗棠的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左宗棠一身清白,没有从中攫取一两银子。
  从同治五年(1867年)起,左宗棠先后担任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经过他手中的银子不知有多少,但他一两一毫都用之于国家大事,一两不沾,一毫而莫取,视贪为耻,视贪为辱。他主政西北13年之久,从来不准下属请客送礼。一次,属下胡光慵从上海给他带回一批礼物,左宗棠将其中的金座珊瑚顶、人参等贵重物品退还,从中挑出一些食品留下,且以甘肃土特产回赠。
  左宗棠对自己是这样,对自己的亲属也是如此。他为左氏家塾写下一幅对联:“要大门阊,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左宗棠在福建供职期间,夫人从老家湖南前去探亲,路过崇安县,知县按惯例予以接待。后来,左宗棠西征路过崇安时,执意将招待费如数奉还。左宗棠有两个女婿,想到他身边谋事供职,遭到他坚决地拒绝。并严肃地说:作为子女,安身立事要靠自己,绝不能把老子的权力作为庇荫,更不能借助老子的权力作为升官发财的工具。左宗棠亲家的儿子贺升远,在四川做官,牵连到一桩禁种鸦片案,主察官是左宗棠的好友,主动提出可以融通了事,左宗棠并不领情,还严肃批评的他的好友,这是枉法行事。最后,贺升远受到了撤职处分。
  左宗棠为政清廉,不谋私利,两袖清风,一身浩然之气,深深地影响到他身边的助手。刘典跟随左宗棠多年,受他的影响,一直做事谨慎,清正而为。后来,刘典担任帮办甘肃新疆军务,是一个管钱、管物、管事的重要角色。谁也想不到,刘典病逝后,一家老小竟然无以为生。左宗棠悲痛不已,拿出自己六千两俸银,用于奉养刘典的87岁老母,并抚养其子女长大成人。
  左宗棠之所以能成就人生大业而清史垂名,令后人敬仰,除了他的雄韬大略,绝世奇才,更重要的是他爱国爱民清正廉政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产生出强大的道义力量,才能做到一呼百应而风发有为。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梁启超称左宗棠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杲继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