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范钦和他的家规


  说起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天一阁”,不得不提它的主人范钦。这位曾官至兵部右侍郎的明代藏书家,生性耿直。他辞官归隐后,在宁波月湖营建了这座私家藏书楼,并制定了严格的家规予以保护,使得“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天一阁可谓中国古代文化的奇迹。范钦是奇迹的缔造者,更是这座藏书楼能存续至今的绝对意志所在。
  范钦酷爱典籍,为官多年,每至一地,广搜图书,其他藏书家不屑的地方志、诗文集等都是他的心头好。所以当范钦辞世时,天一阁的藏书已达7万余册,数量和种类都堪称翘楚。
  范钦极其理性,洞察世事,善于管理。他将家族管理和藏书传承结合起来,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严格家规,采取环水筑楼、芸香避蠹、石英吸潮等防火防虫防潮保护措施,有效地保存了明代之后的大量珍贵刻本。
  登临过天一阁的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写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藏书之难,是以范钦强大的个人意志及坚决贯彻的“家族纪律”来克服掉的。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范钦在经营这份家族事业上头脑极为清晰,立足长远,法度严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他首先将家族权力分解、“上锁”。为避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深知钱财和书籍不可平分各房,遂立下苛刻的遗产分割法,族人要么“守书楼”要么“得万金”,权利与义务完全分割,克服了家族传代的分裂与异化带来的消耗。范钦的家规还规定,外姓人不得登楼,各房未一致同意不得开阁门,阁门与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任何人都无法随意接触藏书,有效地防止了个人占有。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机制,使得各房同心协力护楼守书。
  其次,建章立制,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刚性保障,订立诸如“忌烟酒后登楼”、“禁书下阁梯”等规矩及相关处罚规则,涉及借书规则、防火防潮等各个方面,避免禁止性规定落到“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命运。不予祭祀是家族惩罚中极为严厉的,远比罚站、鞭笞等体罚要严重得多。
  最后是“绝对”地执行,没有例外。任何制度、纪律的确立,没有严格的执行都将形同虚设,其所要保全、维护之物更无从谈起,唯有不折不扣、令行禁止,才可久久为功。
  范钦定的家规也不是一成未变,在为实现藏书的终极意义上,改革在所难免。清代黄宗羲等数十位顶级大师获准登楼阅书,天一阁藏书传代普世的价值逐渐体现。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下诏修《四库全书》并向天下征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藏书638种,朝野震动。藏书楼最终是藏而不隐,束之高阁但不绝世独立。
  范氏家规看似冷漠、严峻,甚至不合人情,最终给了天一阁大放异彩、千古流芳的荣耀。范氏子孙近几百年矢志不渝的承袭,不仅在于当年范钦以上率下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更在于家规的“严”和“守”,约束了纷乱芜杂的人心,规范了代代承继的法则,抵御了时间无痕的侵蚀,给了天一阁更是范氏家族一个绵延长存的保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旧时,一个家族的家规便有力量如此,今天,严明的党纪国法必然是我们国家民族昌盛繁荣的有力保障。(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