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抗战时期的盐阜“花木兰”

74年前,和千千万万的热血中华儿女一样,杨纯、唐棣华和李风怀揣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不畏路途险阻,带着坚定信念,翻越千山万水,来到了这片土地,和当地的贫苦大众一起,为自由,为后世子孙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74年过去了,当年那满目疮痍的贫瘠土地,如今已建成人们心中的幸福家园。今天,我们就踏着她们的足迹再来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杨纯:曾任周恩来总理秘书

在新四军纪念馆人物馆里,陈列着一张杨纯的照片。照片上,当年那意气风发的女青年,已变成一位和蔼亲切、笑容可掬的邻家老太。虽然皱纹已爬满额头,但是深邃的眼神里,还是透出那一份独有的果断和干练。

据公开的资料,杨纯的简历很简单,只有寥寥数语。1940年10月,杨纯被任命为首任盐阜地委书记,在此这里工作生活近十年时间。

“她在工作上要求很严,平时生活上和蔼可亲,对盐城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刘小清这样描述杨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应盐城市委党史办的约请,杨纯专门写了《回忆盐阜地委》一文,他就是此文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时任中共苏皖三地委政府部长的徐禹民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杨纯是个女英雄,常女扮男装,身穿男式旗袍,腰间挎着盒子枪,很有气魄。

在滨海党史方志网上,记者也发现了这样的记载:1940年8月底,时任苏皖第三地委书记、八路军五纵队后方办事处主任的杨纯,在了解东坎至大套一线国民党军事力量部署和社会动向等情况后,命人写好一封规劝信,派两名可靠群众,星夜直送顽阜宁县长徐继泰,晓之以理,劝其共同抗日。

1949年4月,杨纯调任外地。1955年2月,凭借着在盐阜地区的基层工作经验,杨纯调到周恩来总理身边,做分管农业的秘书。在她晚年的自述文章中,这样写道:“从地委书记到秘书,对我来说是‘改型’了。过去当地委书记,到哪里都是呱拉呱拉说一通,说完就走了,当了总理的秘书,一下子要变成一个埋头苦干,整理资料、整理记录、写汇报的人,出外开会还不能带嘴巴,只能带耳朵,带眼睛。我这个人到哪里都爱说,一下子全要改变过去的习惯,刚开始真是适应不了啊!”

杨纯的婚姻生活不甚美满。由于两人性格的原因,她与张爱萍的婚姻未能维持下去。若干年后,张爱萍之子张胜在书中描述道:“父亲的第一个爱人杨纯是一个丽达式的女英雄,她的飒爽英姿能吸引男人,但未必能做个好妻子。经过浴血奋战走入而立之年的男人,或许更钟情于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女性。”

唐棣华:朴实无华的黄克诚夫人

三位杰出女性中,有一位叫唐棣华。对她,许多人并不熟悉。

或许经历过腥风血雨战争年月的人,已看淡了尘世间的浮华。唐棣华的性格内向、朴实、不事张扬。1954年,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按规定,唐棣华与孩子也可以享受相应的生活待遇,但是她却不接受,说道:“我们一直是普普通通的人,孩子们的将来也一定是要过自食其力的生活。”

还有一件事,或许可以让大家对唐棣华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感知。据新四军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人物馆筹建之时,唐棣华并不愿意进人物馆,甚至不愿意写自己的个人简历。

她的唯一爱好就是读书,也因此与黄克诚结缘。1940年秋,黄克诚率部进入苏北。当时,在地委工作的唐棣华带着群众为部队筹集钱款,第一次见到了黄克诚。当时黄克诚有一个铁皮箱,经常来往的女伴就对唐棣华说,里面一定藏着好吃的。一次箱子被打开了,一看里面全是书。女伴很失望,唐棣华却欣喜地叫出了声,当即翻阅起来。女伴撇撇嘴:“一对书虫子!”

后来,因修筑海堤的事情,唐棣华与时任阜宁县长的宋乃德一起求助黄克诚。黄克诚认真负责的态度,给唐棣华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就是在修堤前夕,她和黄克诚举行了婚礼。当时婚礼极其简单,甚至没有请人吃一顿饭。婚后,唐棣华就匆匆上了工地。

与柔弱外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棣华对爱情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数年前,省市两级党史办联合编写《跃马挥戈——抗战时期的黄克诚》一书,其中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了她和黄克诚的爱情故事,当时用的是“迟献的唐棣之花”这一标题,完成后便寄给远在北京的唐棣华审读。她看后十分不满,回信指出:“我们夫妻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献’的问题,这一说法很不妥当。”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去世。当时唐棣华因病住院,人们担心她会受不住痛失爱侣的打击,纷纷前来劝慰。但是,她很平静,没有流泪,淡定地说道:既然这是人生的必然归宿,何必无端地折磨自己呢!

李风:足智多谋的女县委书记

在抗战时期的盐阜地区,还有一位女性不得不提,她就是李风。1940年10月,李风被任命为当时隶属盐阜区的淮安县委书记,年仅22岁。

李风是杨纯手下一员得力助手,也是唐棣华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时的校友。年轻时的李风白净、短发,笑容含蓄。遗憾的是,关于李风的回忆文字并不多,只是在一份淮安政协的文史资料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她虽是个大姑娘,但不是一般温柔胆怯的女性,她富有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确是一位胸襟广阔、足智多谋、神鬼不怕的好书记!”

1941年,淮安、阜宁一带春荒严重,农村中的贫雇农和部分中农,缺粮断炊者很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风立即召开县委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并请示中共盐阜区党委批准。

在借粮斗争布置大会上,李风动员到:“我们要充分发动群众,向地主、富农开展有理有节的借粮斗争。要注意一个‘借’字,但也要有斗争。这种斗争,不能强逼。各地领导要掌握分寸。”会后,她还安排编写了《开明地主主动借粮》的话剧,在根据地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期间,有位地主不肯借粮,找到李风诉苦。李风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劝到:“农民向你借粮,因为他们现在饿着肚子。广大农民没饭吃,怎么能抗日呢?农民借粮,不会影响你家生活,秋天还要照数还的。不然,日本鬼子下乡到你们庄上烧杀抢一次,那个损失就难估计了。你是淮北乡方圆几十里的有名之士,开明一些,在春荒当头之际,借些粮出来,不仅是支持广大农民,而且是支持抗日。现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凡我国人均应同舟共济。此举关系抗日大局,务望先生明智而为。”经过李风说服开导后,这位乡绅转变了认识,带头借了粮,并对人说道:“共产党伟大,共产党有人才。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的。”

和唐棣华一样,在盐阜地区工作时,李风也结识了她的人生伴侣,时任中共盐阜区党委民运部长的喻屏。喻屏是一位名声显赫的老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出任最高检特别检察厅副厅长,参加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审判。1942年初,两人结为夫妻。1995年,喻屏生命垂危,李风照常陪伴在其身旁,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