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中国古代公宴大观:公款吃喝有门道

核心提示: 皇家是古代社会“金字塔”的最顶端,皇帝的家事是国事,那么皇帝的家宴就必然算是国宴了,因此其一切花销由公家内库报销而不是扣皇帝的“工资”来办。上行下效,同是为了融络感情、方便以后开展工作,古代官场的公款吃喝习惯也就蔚然成风。

一、皇帝的“公款吃喝”——古代官场公务宴请溯源

皇家办的宴会本就豪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些宴会的名目就更加的让人眼花缭乱。元宵节到了,吃;中秋到了,吃;寒食到了,吃……这是按照不同时节来分的“节令宴”,根据不同节令的意义有着不同的意味,比如鼓励春播的春耕宴。当然,宫廷之中必然有很多大事发生,也许不会像节令宴会一样一年多次,但是大事到来必然也要张筵庆贺,比如皇帝建号改元的定鼎宴、皇上皇后过生日的万寿宴和千秋宴、褒奖文武状元的琼林宴和会武宴,甚至为了弘扬敬老爱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也会举办个千叟宴。

西周时代,自“元圣”周公开始,吃喝的讲究就初现“大成”之象。西周“礼乐之邦”的构建,让吃喝的规格档次直线上升。“六谷”杂粮、鸡鸭鱼肉、其余各色美食二十多种,包括今天广为人知的“八珍豆腐”里面的“八珍”;多种调制的古代“鸡尾酒”饮料,所用酱料之多更是不在话下。这样的一场宴席下来,一场华丽丽的宫廷宴会“演出”也就算是有了底气。(记载源于《周礼·天官》,“凡王之馈,食用六穀,膳有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当然,诸如天子、诸侯、大夫等人的八菜、六菜、四菜一汤等宴会的各种礼制就不再一一赘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孔孟重礼仪如生命的思想影响之下,历代大宴的排场也就有了思想基础。这种大型宴会到了汉代,尤其是皇帝大宴群臣的“大汉集团年会”之时,已达到“庭食千品,旨酒万钟,列金垒,嘉珍御,太姥飨,钟鼓铿锵,管弦晔煜”的超豪华水准(《后汉书》卷四十)。

【汉民族传统礼仪】钟鸣鼎食(图片源于网络)

除了宴席的水准之外,吃的场所皇帝也会不时的换一换。在明朝燕王朱棣迁都燕京之前,明政府曾在其首都金陵(即今南京)投资兴建了十六座高档豪华酒楼。酒楼官民两用,可供私人承包。酒楼内不仅设施完善,更专门设有宴席间助兴劝酒的官妓。这种酒楼的接待能力不容小觑,能够承办最高规格的宴席——连皇帝开“年会”大宴群臣的筵席都能承办得下来(源自《二续金陵琐事》记载)。

宫廷吃喝到了清代,可谓集历代之大成,“满汉全席”更是皇家公宴到达了鼎盛的标志。满汉全席,席分六宴,均以清宫著名的大宴命名——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和节令宴,各有特色。

满汉全席甜点复原图(图片源于网络)

论菜品,满汉全席集聚了宫廷菜肴与地方风味的精华,包罗了满系菜品和汉系菜品的精品样式,满式的烧烤、火锅、涮涮锅,汉式的扒、炸、炒、熘、烧等一应俱全;珍贵食材比比皆是,如犴鼻、鱼骨、鳇鱼子、猴头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要吃3天。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

姚文翰的《紫光阁赐宴图》描绘了宴庆的宏大场面(局部)

姚文翰的《紫光阁赐宴图》描绘了宴庆的宏大场面(局部)

论礼仪,满汉全席集结了千年中国礼仪文化的大观之宴。入席前,先上二对香,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入席后先上冷盘然后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席间餐具全部采用景德镇四大名窑之一的粉彩瓷并雕以万寿纹的餐具置席,配以纹饰精美的银器,富丽堂皇。皇家的大宴,用餐环境更是一流,布置古雅庄重,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此外,虽然古代没有服务业,但是宫廷服务员的礼仪周到、姿态优雅绝对是无可比拟。从菜品、布置再到侍宴者,与宴客人单单看一看这场面就已不虚此行。

不得不说,为了吃,皇帝真的是蛮拼的。

二、 皇帝领进门,吃喝在个人

所谓上行下效,有了皇帝的吃喝,古代官员举办的一些公宴也学得像模像样。皇帝登基改元要吃,名曰“定鼎宴”;相应的,官员升迁也要吃一吃,那叫烧尾宴。国家选拔出了进士要吃,那叫“琼林宴”;相对应的,地方举子考好了也要吃一吃,那叫鹿鸣宴。除此之外,礼尚往来的地方公宴更是名目如繁星,大明首辅张居正甚至回家奔丧,都在沿途各省公款吃了一路;甚至还捧红了松子熏肉、蟹粉狮子头等千古名菜。左迁贬官了都会有个送行的宴会,官员赴任路上也会走一路吃一路,途经的各省都会拿出相应级别的接待来;这笔迎来送往的公费花销是笔明账,在两宋时代它叫“公使苞苴”,再加上随宴赠送的特产酒水等,都是当时公务员“灰色收入”的一部分。

▲清代官场吃喝图

举例来说,文科考试考得好,皇家的赐宴叫“琼林宴”,地方上相对应的就有了“鹿鸣宴”;武科同样,皇家的武科大宴叫“会武宴”,地方上的就叫“鹰扬宴”。清梁章钜《浪迹丛谈·武生武举》有云,“文称鹿鸣宴,武称鹰扬宴,人皆知之;文进士称恩荣宴,而武进士称会武宴,则罕有知者。”

聚餐图(唐)(局部)聚餐图(唐)(局部)

琼林宴是北宋皇帝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城西皇家别苑“琼林苑”款待新及第进士的宴会,以此表达重视人才、奖励科举之意。唐宋两代称“闻喜宴”,宋太宗始设宴于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元代赐宴翰林国史院,明清两代设宴于礼部,均称“恩荣宴”。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仍可统称“琼林宴”。“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这是宋朝状元文天祥的诗句,细致入微的描写了琼林宴的宏大场面。相对应的,鹿鸣宴是乡试后地方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自唐代始,引《诗经·小雅》中“悠悠鹿鸣”之典,以示尊重人才之意。一般由当地高级地方官员主持,邀请当地名门望族、豪绅富商在列,以“少牢”之礼宴宾,管弦笙歌在列,其场面可谓琼林宴的翻版(据《新唐书·选举志》)。

琼林宴状元(网络图)

再拿庆贺升迁的烧尾宴来举例。“烧尾宴”,取“鲤鱼烧尾跃龙门”之意,唐代机关里庆贺同事提升的例行吃喝。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案例就是唐中宗以“二姐夫”的身份为韦皇后的弟弟韦巨源的“烧尾宴”助兴。当时韦巨源从吏部尚书升为尚书左仆射,也就相当于是从组织部长升到了国务院总理的职位。因为有皇帝出席,韦巨源的烧尾宴设在了私宅,一般都设在机关内部。皇帝坐镇、名厨掌勺、宾主尽欢,这次的烧尾宴可谓盛况空前,不说其它,单单面制点心就有25种之多,饭、粥、馄饨、糕饼、粽子等一应俱全;鸡鱼鹅猪熊牛等肉食自是不在话下,就连八仙盘、凤凰胎、金粟平饣追(鱼子)、小天酥、过门香、卯羹等稀有菜品也是应有尽有。可以说,真真达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程度。此宴会的菜品被整理成了一本《食谱》传世,据说其中的匠心创意与积累了千年饮食精华的现代食单比起来也是毫不逊色。

530dbb75hc2eb003d7b4a&690

金粟平饣追(鱼子)(唐代“烧尾宴”第三十道“奇异”食点)

此外,公款吃喝的花费不仅仅在“桌上”,更是古代官吏“灰色收入”的一部分。古代官员往来,公款接待也成了自然。大鱼大肉、燕窝鱼翅是“家常便饭”,而戏班助兴、打赏服务员的小费以及“连吃带拿”的瓜果银钱也都一并列入了公款行列。“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其他如白鳝、鹿尾,皆贵重难得之物,亦必设法购求……每次宴会,连戏价、备赏、酒支杂支总在二百余金,仪程在外。”(《道咸宦海见闻录》作者张集馨,曾任道光年间陕西粮道)除此之外,机关自办产业的产品拿起来更是“不客气”,每次数千瓶都不在话下;即使再小再精美的酒壶,“数千瓶”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江浙诸郡,每以酒遗中都官,岁五六至,必数千瓶”,源自《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七)

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官员公款吃喝可谓到达了一个巅峰。为什么?因为宋代有每月例行的公款吃喝,曰“旬设”。根据“旬设”制度规定,各大军区地方驻军拥有每三个月吃一次的“福利”,也就是所谓“宴犒”,一定级别的文官可以入席。而这一“福利”在南宋宁宗时候就演变成了可以每个月吃一次而且不再需要开席理由,凡是视察、开会为名目的吃喝都能光明正大的公家报账。难怪历史上有一种看法,认为公款吃喝吃垮了大宋王朝。

三、公款吃喝小议

公款吃喝浪费纳税人的钱已不必再说,其对政府办公效率的破坏更是巨大。

在张集馨的《见闻录》中,公款吃喝让官员每天早就没了办公的心思。“不肯究心公事”、“公事例案,阅之不甚了了”,但是一下班吃饭就来了精神,“较力唱曲,俗语村言,无所不说”、“酣嬉淋漓,彻夜不休”。这机关里吃吃喝喝成了主业,大家每天都在忙的是呼朋唤友、吃吃喝喝,“官寺空旷,无人案事”的情形成了必然(《后汉书》卷六十)。

总之,官场吃喝,上行下效;共“蛀”盛世,自毁长城。

人民论坛记者张译晟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