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典地葬妻”的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历时19年主持编写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为后人所传诵,而其“典地葬妻”的故事也随《资治通鉴》一起流传,为今人所皆知。
  为业鞠躬尽瘁。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付出30年心血完成了巨著《资治通鉴》,时年66岁的他已是皮包骨头,牙齿几乎全部脱落,两年后与世长辞。他呕心沥血撰修的历史名著《资治鉴通》,随同其公正、廉洁、勤俭无私的品格,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世屹立于史学之巅,影响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进程。正如司马光所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为官清正廉洁。司马光一生一生戒奢戒侈、清廉节俭。为官四十余载,位至尚书佐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但他却“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平时布衣素食,十分俭朴。除了薪俸之外,从不收取非份之财。司马光的宅第简陋,仅可蔽风雨。由于夏日酷热难当,司马光便在家中挖地丈余,以砖砌成地室以避暑,被京城戏称为“王家钻天,司马入地”。仁宗皇帝深知司马光生活究困,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财宝。司马光领衔上书,陈述国家穷困,不愿受赏,但几次都未被批准,最后他将赏赐自己的一份交给谏院,充作公费。
  为人节俭正气。司马光不仅自己一生节俭,他还特别重视教育子女勤俭。他写了《训俭示康》一文来教育儿子司马康,他说:“衣服能以蔽寒,吃的能够充饥就可以了,许多人以奢侈豪华为荣,我独以俭朴为美德。”司马光为官四十载,却仅有三顷薄田。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最后,他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去世后,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至于像祭奠的“天下皆是,家家挂像,饭食必视”。
  司马光一生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为官清廉自守,其人格、官德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中华民族美德的光芒。今日重读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不禁思绪万千。那么,就让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铭记历史、铭记圣贤,时刻把握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注重培育“以廉为宝”的心灵土壤,在践行“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用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实际行动画好人生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坐标。(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