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山西省委常委会举行新任领导干部任前集体谈话。参加谈话的新任领导干部共16名,包括吕梁市市县两级9名、省交通运输厅7名。这是山西新任省委常委班子选任的第一批领导干部。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强调:“这次调整选用干部,全省关注,有着重要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关系重大。既要防止带病提拔,又要防止提拔后生病。”
作为经历“塌方式腐败”之后山西省为基层重建而选任的首批领导干部,其官员质量状况备受社会关注。既防“带病提拔”、又防“提拔后生病”命题的提出,向社会传递出依规治党、从严治吏的信号。
对于政府官员,无论是“带病提拔”还是“提拔后生病”,都是一种不可忽视且亟须矫正的病态。医学上有个著名的“治未病”理论,就是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注重身体调养,及时治愈疾病,以期抗衰防病、延年益寿。基于对既要治标更需治本的从严治吏考量,“治未病”或应成为保障官员质量、防止带病上岗的至高境界。
构建清廉勤勉的官场生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清明的官场生态,对官员的道德塑造和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效应。矫正官员病态,需要通过恪守依法治国、实施简政放权、深化各领域改革等治国理政举措,努力打造正气畅行、歪风受抑、规则至上、清廉为荣的官场文化,为干部清廉为官、勤政为民扫清“雾霾”、净化环境。
锻造拒腐防变的强健体质。同样是置身于价值多元的当下社会,多数公职人员却能够宠辱不惊、抵御诱惑,而少数官员则难挡酒色财气、失守道德底线,贪腐无度,最终沦为身陷囹圄的阶下囚。说到底,导致官员病态的根本原因,还是缘于其自身政治免疫力的缺失。近年来一些“能吏”贪腐落马,再次反证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原则的极端重要性。防止官员病态,尤其要强化其自身的道德修养。
健全防病治病的监督体系。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把脉官员病态,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监督缺位,也是重要诱因。尽管官员“病症”不无隐蔽性和潜伏期的特性,但大都在其言谈举止中显露蛛丝马迹。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未能在第一时间为其做好“望闻问切”的健康检测,抑或是对一些看似生活细节的“小毛病”放任姑息,以致久病成疾、养痈成患。预防官员病态,就要激活包括机制、社会和舆论的多重监督功能,对其常体检、早发现、多检修、勤敲打。尤其把好选人用人的关键节点,确保对带病上岗的零容忍。(张玉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