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整治中介评估乱象需拔病根


    一直以来,混乱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成为伴随改革进程的杂音。李克强总理在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痛斥繁冗杂乱的中介服务:“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环评、水评、能评、安评、震评、交评、灾评、文评、雷评、气评……这个评、那个评,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表面看起来审批项目是简化了,但真要办事,还需要经过层层的中介服务。有些中介机构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

    总理之言一针见血,矛头直指当前行政审批中介乱象的根本:戴着政府帽子的“红顶中介”,“对冲”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绩,也冲淡了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中介服务的本意,是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提前对项目的特定专业内容来进行评价、评估、检测、检验,从而提升行政审批质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本末倒置现象,一些中介服务反而成为了加重市场负担、拖慢审批效率的始作俑者。这种初衷与结果的背离,成为我国政策执行必须克服的硬性挑战。

    中介服务原本是行政审批的衍生环节,可为什么反映到企业和群众的切身感受上,这些作为附属的中介服务事项实际上却成为了新的“审批事项”?这背后的逻辑就是:行政力量代替市场调节垄断了行政审批的主要环节。

    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在向环保部党组反馈巡视情况时指出:“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环评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背后隐藏监管失职和腐败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

    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之所以能“对冲”改革绩效,在于其强制性和前置性。对具有审批项目需求的企业和群众而言,要想顺利拿到项目审批的“通行证”,中介评估是绕不过的一道关卡。背靠行政权力这座大山,“红顶中介”也就能以市场姿态逃避监控,以权力之基营造不正当竞争优势。即百姓所说的“戴市场帽子、拿政府鞭子、收企业票子、供官员(兼职)位子”。

    行政权力得以恣意染指项目评估的病根是,在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上,法治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于是,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模糊地带,权力可以“自由挥洒”:九龙治水、重复评审的现象频发,项目所涉部门各自为政,分别独立要求相应评估;以一带多、衍生次生的案例也不少,在一项审批中附带多项评估要求,评估项目呈现出同质性高、结果相似度强、设立依据不足、名目繁杂等弊病,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迟滞了政策的落实,贻误了发展良机。

    整治中介评估乱象需拔除病根。一方面,要在行政层面全面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加快行政体制改革,限期使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完全脱钩;另一方面,要在法治层面理顺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为中介服务的范围作出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定。针对审批中介服务领域中较为隐蔽的利益输送链条,则更需要通过反腐败斗争的雷霆手段坚决予以斩断。(杨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