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越细化 监督问责越给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明确,“三公”经费决算公开应细化说明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以及“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等信息。
国务院把“三公”经费决算公开细化作为今年的一项工作重点,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彰显了接受监督的诚意,也顺应了民众期待,值得点赞。
账本的公开透明程度与政府花钱的规范度、干净度以及效率密切相关。账本越细化越透明,政府花钱就越守规矩、越合理;账本越封闭越模糊,政府花钱出现各种负面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之前一些地方或部门存在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糊涂花钱”“突击花钱”,以及“跑冒滴漏”、权钱交易等相关腐败行为均与账本公开不全面、不彻底、不到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账本的模糊粗疏,给了一些单位和个人闪转腾挪、暗箱操作的空间和空子,而账目公开中的不细致甚至故意“装糊涂”情况,也让群众监督无从下手,降低了“乱花钱”暴露的风险,助长了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侥幸心理。
出台信息公开要点,针对花钱的重点环节和风险点也即民众重点关注的环节公开细化账本,可谓是对症下药,掐住了“乱花钱”的七寸。如果政府要把资金流向的明细账目公开,并给出相关账目变化的原因,那么群众对于钱花哪儿了、花了多少就会有直观的感受,就可以进行有效监督。显然,在账本细化到位、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的情况下,政府“乱花钱”的风险增大了,暗箱操作、中饱私囊的空间变小了。坚持下去,会倒逼规范财政支出,把钱真正花到改善民生方面,真正花到刀刃上。
公开账本越细化,说明政府对花钱的规范程度越自信,越有底气,随之,民众也会越明白,越满意。但公开并不是终点,政府在确定公开细化账本的重点和目标之后,应该拿出严格的督导保障措施,不折不扣地按照内容、标准、时间和范围推进各地各部门账本公开,确保账本公开细化的刚性,追究不按规定公开的责任,最大限度减少拖延公开、选择性公开、藏头盖脚式公开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于监督举报发现的问题,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严厉问责相关责任人。
当然,政府细化账本需要一个过程,可能面临种种问题,难以一蹴而就,但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开明和自信,就会带给民众越来越多的踏实感和获得感。(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