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一碗清水话廉吏


古往今来,以“清水”褒奖“廉吏”,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隋朝官员赵轨,任齐州到驾时,以清廉如水著称。他在齐州四年,政绩考核连年优异,受到百姓称道,朝廷调他进京任职离齐州时,当地老百姓沿途相送,老者手捧一碗清水赠送,曰:“别驾在我们这里做官,明公的廉洁如同水一样的清澈,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就请饮这一碗清水吧!”赵轨深施一礼,接过这碗水一饮而尽。任时“公清若水”,离任时“清水饯别”传为佳话。

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包拯,素有“包青天”之美誉,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在端州知州离任时,有人悄悄将一方端砚塞在他行李中,途中发现后,他坚决将此砚投入江底。“为官如清水,不持一砚归”的佳话名扬天下。史载:海瑞为淳安县令时,廉明清正。在他离任之际,百姓手捧一碗碗“清水”,出郭相送,依依惜别。众人异口同声:海瑞的“衙门”办案件,犹如“清水”那般明澈。共产党的好榜样、抗战将领彭雪枫,在灵柩安葬时,当地群众都在家门口供桌上摆放“一碗清水”,以此纪念这位“清官”清廉如水一生。

“清水”自古就是诸多官员所崇尚的品质和情操,是官员洁身自好的一面镜子。《道德经》中有言:“上善若水”。就是善事、善政要有流水一般的境界,要善于研究探讨问题,善于讲求仁道,善于管理,善于发挥自己能力,不忘初心,善始善终,像水那样不要与万物相争,不出错不自找烦恼。正可谓:“清水”涌流善,上善若“清水”。清浊两重天,贪廉一念间。“清水”与“浊水”是一道不可逾越鸿沟。为官当以“清水”为镜,修身养性,廉洁自律,为人正直,敢于担当,要有滴水穿石韧劲,不离不舍,善始善终,淡泊名利,心静如水,不枯不竭,为民福祉。

“一坛清水祝华诞”故事流传今日。在参加党性教育培训班时,面对面聆听了红军后代陈人康讲述其父陈士榘的故事,陈士榘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同志参加了井冈山斗争、黄洋界保卫战、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战役,他的入党宣誓仪式还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司令员兼特种兵指挥司令员,他带领十万工程兵一夜之间“蒸发”,从此肩负了起国防科技工程建设,在那种“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吃水贵如油,四季穿棉袄”的恶劣环境下,为原子弹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就是这样一位曾任23年工程兵司令,68年革命生涯的开国元老,在86岁生日时,有关部门为其筹备寿宴,他看到报单后,却生气说:“我陈士榘什么时候这样搞过?不要因为生日,把我一生作风改变了,我们党历来是有纪律,不能用公款请客吃饭,我这一辈子都是这样坚守的。我听说全国公款请客一年就要花去上千亿元,这还了得?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可绝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我们共产党人为官就要像水一样清白!”一坛清水陪伴了老将军86岁生日,也是他度过了最后一次清淡如水人生,为儿孙留下了清白如水家风。

当代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一生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被群众称之为“草帽书记”。他,出差坐车,却不肯为私事贪恋公家一滴油。抗旱期间召开会议:“咱们今天不喝水,老百姓呢,口里渴着,田里旱着,心里苦着。”它让干部亲身体验缺水滋味,“开闸放水,责任我担”,敢作敢为,坦坦荡荡,看出了他对群众情怀,群众在他心里特殊地位。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退休后,扎根农村22年,带领群众义务造林56万亩,为宝山人民留下了一片绿地一潭清水。在重病期间,担水老倌和乡亲们为他送去了“一碗清水”,人生事业如水清澈,这正是群众眼中杨善洲为官、为人、无私奉献、清白如水的真实写照。

“辛苦一生清白吏,只留松菊应苍颜”。“清水”高风亮节,随遇而安,无私奉献,滋润万物。为官应以清廉为本,像清水一样清澈透明,对待名利淡如水,洗刷心灵静如水,不被私欲所牵,不被清贫所惑,不被浑水所浊,公私分明,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古往今来,历代历朝,好多清官廉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犹如一面镜子,照耀着一代又一代楷模,在大浪淘沙的今天,改革的浪潮中,党员干部要敢当时代弄潮儿,甘做一滴清水,流入“社稷江河”内,汇入“时代潮流”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在建成小康的道路上激浊扬清,努力为社会营造一泓清水,滋润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