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飞走的风筝

那些于时光深处不会褪色的经典书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关注《追风筝的人》与被它所感动的,是这部作品对不可逆转的少年岁月的深情追忆,是对人性灵魂深处的内心对白,还原的是少年的视角和世界,逐步厘清纷繁人世的复杂要义。于是,我决定就此沿着风筝之线,去解读人类天空值得保护的珍贵情感。

读《追风筝的人》时,许多人也许会想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记得《城南旧事》的开篇写道:“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

《追风筝的人》也有许多类似这样诗意的自然景象描绘。那些关于童年时的记忆和温暖,关于童真的日子和目光,自然而然地抵达读者内心的柔软。如“我们站在一片原野上,绿草如茵,天空中和风吹着白云。我抬眼望去,但见万里晴空,满是风筝在飞,绿的、黄的、红的、橙的。它们在午后的阳光中闪耀光芒”。

当然,品读这些独立的句子与我们阅读整部作品的感觉是截然相反的。或者说,这些诗意的体悟,反而会使我们在阅读整部作品之后增加我们对于世事变迁的感伤。

《追风筝的人》是首部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小说以回忆的笔法写了“我”完成一次灵魂救赎的过程,故事与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斗风筝比赛有关。阿米尔和哈桑,他们的少年时代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他们一起游戏、爬树、吃桑葚、读故事,或是追逐着风筝。阿米尔是“风筝斗士”,善于用自己风筝切断别人风筝的线,但是他性格懦弱、怕事。而哈桑是“风筝追逐者”,总能第一个拿到落下的风筝,身上流淌着聪明、机智和勇敢的血液。在一次斗风筝比赛中,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受到屈辱,阿米尔选择了沉默,而为了掩饰懦弱和缓解不安,为了争夺“父爱”,阿米尔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钱,逼走了哈桑,并自我安慰这样的行为“那是我想要的,要继续生活,要遗忘,要将过去一笔勾销,从头来过。我想要能重新呼吸”。

父亲去世后,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父亲的好友、自己童年启蒙老师拉辛汗的电话。接到电话后,“我”回到阔别20多年的阿富汗,得知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哈桑和妻子已死,他们的儿子索拉博栖命于孤儿院。为了完成救赎,“我”冒着生命危险将侄子索拉博救出。在往后生活的慢慢交往中,索拉博终于接纳了“我”。而这时的“我”,愿为索拉博继续追逐风筝。

故事的结局还是与风筝有关。

在公园里,阿米尔问索拉博:“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从书中的故事看到时光蹒跚离去的背影,从书中的故事听到已经远去的笑声或者唏嘘,从书中的故事知道出彩的人生、厚重的人生需要倍加努力与珍惜。也许,追风筝的人和岁月,才不会因此辜负,才不会平添太多“已经晚了”的怅惘,才不会积下累累伤痕。

过去的故事是一扇关闭的门窗。尽管,过去的门窗经常呈现关闭状态,但是,有时,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从这一扇门窗打捞一些记忆。比如,我们可以从《追风筝的人》这样的作品中开启一条通道:沿着一只只已经消逝的风筝,于飘飘摇摇的命运中,更加明了世事浮沉、命运多舛、人生无常,勾起对命运的思考,对生活的咀嚼,对阳光的珍惜,呈现一些对我们人生时光里有用的光芒。(陈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