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清风两袖




“大道朝天去,清风两袖还;尽忠有肝胆,立世见丹心;问君此何为?且作清白人。”这是笔者在读明朝于谦《入京》诗时,不觉心有所动,随手写下的几句感言。语虽俗,但用心却真,也算是一瓣心花献前贤。

于谦是明朝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以社稷为重,平虏报国,关爱民生,功勋卓著,然终被斩杀。“出师虽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也是一位气势不凡、立意高远的诗人。读其诗,感其心,见其人;诗中有热血,有脊骨,也有真情燃烧。

且读《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前两句出语真切,委婉有致:绢帕、蘑菇,以及线香这些物品,本是老百姓寻常的生活用品,不能因为你的贪欲而使百姓们遭殃。后两句则义正词严,掷地有声:清风两袖,不沾不贪,朝天而去,心地坦然,以免让老百姓在背后议论你,指戳你的脊梁骨骂你。

自然,写这首诗是有原因的。当是时,于谦任官在外,准备回京。由于彼时官场腐败风气盛行,朋友私下劝于谦带些当地特产,送给权贵,权当做个人情,免得日后有人找麻烦。于谦展纸挥毫,作诗以答,袒露“清白”心迹。由此,便有了“两袖清风”这个成语。

其实,以某些人来看,“绢帕蘑菇与线香”,是何等轻微之物,拿一点,送一点,又何妨?尽管如此“轻微”,于谦却认为这些物品“本资民用”,如向百姓索取,则“反为殃”了。笔者以为,从诗中所提到的物品来看,这应该是一种象征写法,反映出诗人的心态和品质,可与今人“严于律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相比。

那么,“反为殃”后,这“殃”会带来什么呢?于谦认为会“殃民”也。而“殃民”不仅会祸身,更会祸国。这绝非小事一桩。任何大贪,都始于小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不拿老百姓的,自己买点送送可以吗?诗中说得很清楚:“清风两袖朝天去。”大丈夫顶天立地,一心为公,不搞吹吹拍拍这一套。那么,如此下去,于谦将会受到什么“礼遇”?

史料是这样记载的: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遭众忌”依然不信邪,依然清风两袖,秉公做事,这样的结局是“重于泰山”的。于谦也因其“壮烈的死”而进入“辉煌的生”,从此名列中华群英谱,与包青天、岳武穆一样,品性树高标,风骨留汗青。

时光荏苒,春花秋月,品读华章,不觉心有感焉。试问,面对大时代变幻风云,我们能否豪迈地说出:我,两袖清风;我,无悔一生。当然能!比如,共产党的忠烈元勋;比如,共和国的一代精英。仰望历史的星空,请看那璀璨群星光闪闪:李大钊、方志敏、杨靖宇;钱学森、焦裕禄、孔繁森;及至最近涌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有着最崇高信仰、最坚定意志的人,是心里装着祖国和人民、而唯独没有自己的人,也是引领我们走向光辉理想、为千秋万世所景仰的人。

圣人有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陈毅元帅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看到那些伸出的手有的已经被“捉”,有的正在被“捉”,有的还将被“捉”,正是“大快人心事”,“亮剑”正当时。前贤之师,后辈勿忘;坚守信念,逐梦前行;披肝沥胆,为国尽瘁。(高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