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飘扬的八一军旗 ——《星火燎原》中的八一南昌起义
![]() |
今年,是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90年前的春夏之交,白色恐怖逐渐笼罩大江南北。继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又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这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军队、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由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7月27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党的前敌委员会决定于8月1日凌晨举行起义,起义军包括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以及朱德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等。1927年8月1日凌晨,战斗打响,起义军经过一夜激战,全歼守军,起义取得胜利。
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历史,南昌起义的发动日——8月1日,也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八一南昌起义是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主题
作为历史,它的本身大都是充满矛盾和张力的,给人无限想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革命斗争史上,八一南昌起义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血雨腥风、白色恐怖,在残酷斗争、激烈战斗中视死如归、慷慨悲歌、不屈不挠、表现出的崇高英雄气概,为后世提供了十分宝贵丰富的历史和文学的素材。
几十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八一南昌起义都是图书出版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和内容。这类图书种类主要有:一是亲历者说,主要以回忆内容为主,比如李一氓的自传《李一氓回忆录》;二是史传、文史资料和研究类;三是文艺作品、纪实、通俗类,比如报告文学作品《八月一日》等;四是故事绘本类等。
《星火燎原》中的八一历史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南昌起义图书出版曾出现了一个高峰,其较著名和有代表性的是被誉为“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的《星火燎原》。
1956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和全国各界发起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征文活动,广泛征集反映我军在革命战争各个历史时期英勇斗争的不朽业绩和珍贵史料。毛泽东为征文丛书题写“星火燎原”书名,朱德为这套书作序。从1958年至2009年共编辑出版了20卷,这成为研究我军军史的恢弘巨著。
《星火燎原》第一卷,内容为追溯八一南昌武装起义,是八一真实历史的集大成者。全书开卷首篇鲜明揭示南昌起义的历史本质,它是“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次篇总结“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文卷中收录的袁也烈的《“八一”的枪声》,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共产党人在南昌城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完整过程:这里有南昌城里“打到南京去”“打倒蒋介石”的阵阵口号声;有参加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的青年军官不顾酷热等待党向部队庄严宣布起义的战斗命令的时刻;有叶挺师长传达党的实行革命起义来挽救目前危局,粉碎反革命分子联合阴谋的决定;有起义部队靠近敌人、麻痹敌人的巧妙战术;有战士们“每人左臂缠上一条作为战斗时识别的白毛巾”“自动地把枪拿在手里,刺刀装在枪尖上,子弹袋捆在身上”等待具有历史意义的八月一日起义到来的那一刻……“‘砰!砰!砰!’城内某处清脆地响了三枪,这是指挥部的信号,这里一声喊,‘冲!’部队随即像流水一样冲进营房去。开始只听得万马奔腾般的一阵脚步声,接着是严厉的叱叫:‘不许动!’再往后是一阵钢铁的撞击声。在几阵激烈的手榴弹爆炸声之后,就听得人们到处在喊‘不要打了!’”“从午夜两点钟起,整个南昌好像沸腾了,枪声砰砰,炮声隆隆,火光闪闪。”“叶挺师长派人找我。我急忙赶到指挥所,一眼看见屋里站着一个高身材的人。他的两道浓黑的眉毛,一对晶亮的眼睛,立刻使我想起北伐出师时,召集我们独立团连以上党员军官讲话的党中央代表周恩来同志。对,我眼前不正是周恩来同志吗?我一下子全明白了,原来党中央就是派他来组织、领导我们起义的。”文中当年南昌起义的时代氛围、当时紧张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起义战斗的细节、铭记历史的起义的关键时间节点等,都清晰逼真地流注于作者笔端,扣人心弦,恍如昨日……
赵镕的《忆南昌军官教育团》,记叙朱德任团长的南昌军官教育团,在党的领导下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与右派、反动分子进行激烈的斗争,最后由朱德秘密组织起义的过程。“起义进行的十分顺利,仅四个多钟头就解决了战斗。起义后。朱德同志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我们团便换上了崭新的枪支,编成了九军指挥部的基本部队,投入了进军广东的南征。”
此外,还有周士第的《起义中的二十五师》,粟裕的《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陈赓的《从南昌到汕头》,傅连暲的《南昌起义的伤员》,杨至成的《艰苦转战》等文稿。
八一南昌起义,线索纷繁、人物众多、过程曲折复杂,书中收录的文章,作者从起义前后的不同视角、不同场景、不同过程、不同细节来记叙和展示他们所亲历的八一南昌起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八一精神做了普遍传达。《星火燎原》的出版编辑形式和集体创作的方式,使历史客观与作者主观达到了高度统一。
《星火燎原》的巨大影响
《星火燎原》出版时,书名释义有二:一谓小火花可以引起燎原大火,二喻微小的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星火燎原》出版的一切版本采用的都是毛泽东题写的书名。毛泽东手迹原件现仍保存在解放军出版社。
《星火燎原》出版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称为是“一部奇书”。郭沫若赞誉《星火燎原》,是“用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茅盾称这部书既是历史又是文学。萧华说:“《星火燎原》是革命烈士鲜血、革命群众鲜血构成的一部书。”
从文学意义上说,作为一部纪实性的史科丛书,《星火燎原》的出版,为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史料素材和资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星火燎原》提供的人物、事件、史实为基础,进行文学创作,先后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今,这部参与创作的作者众多,出版时间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星火燎原》,已经成为革命前辈建立新中国的传世红色经典,共产党人的红色家谱,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的内涵,以及传之久远的伟大史诗性质和史诗文献价值。(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