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黄海廉潮

盐城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六精准”助推扶贫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方面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纪委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盐城市探索开发了以“六个精准”为核心的“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定期采集信息。帮扶主体要结合“三清三实三帮”大走访活动,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信息采集工作,逐村逐户进行摸底排查,充分沟通,摸清实情,分析原因,落实措施,通过手机APP录入信息,实现帮扶过程全程留痕、清晰可见。开展信息比对。建立低收入农户家庭信息比对机制。制定出台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实施办法,逐户签订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委托书,利用市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开展现有入库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经济状况比对,重点比对车辆、农机、社保、公积金缴存、纳税、住房、存款、证券等信息。按照实事求是原则,组织结对党员干部、村组干部等帮扶责任人,对比对存疑信息进行全面核查,逐一甄别,参照农户脱贫“五签字五确认”程序,核销不符合低收入标准的农户。动态识别调整。按照“有进有出、应扶尽扶”原则,实行脱贫销号、返贫入库。每年底,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进行动态调整,达到脱贫标准的,通过“五签字五确认”程序对账销号,两年内继续享受“十三五”帮扶政策,巩固脱贫成果。对新增户和返贫户,要及时开展比对核查,按照建档立卡程序予以纳入帮扶。

二是精准管理扶贫资金。集中统一使用监管。探索建立可查询、可跟踪、可追溯、可预警、可评估的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机制。按照“各级各类、应进尽进”的原则,将所有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涉及扶贫的政策性惠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都归集到“阳光扶贫”系统,实现统计监管的全口径、全覆盖。建立上级扶贫资金报备制度,对于没有经过市级财政的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各县(市、区)及时向市财政局报备,确保市财政准确及时掌握全市扶贫资金情况。减少资金拨付环节。进一步规范和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拨付程序,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对实行精准扶贫到户资金和项目载体带动农户收益,一律由扶贫部门提供分配方案、县级财政部门通过农户“一折通”直接打卡发放,实现资金直达。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财政、扶贫等有关部门文件精神,修订完善全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办法,明确资金管理工作职责,提升资金使用综合效益。定期分析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网上预警、第三方检查,切实加强资金监管。

三是精准安排扶贫项目。提高省级精准扶贫帮扶资金项目质量。由县(市、区)党委、政府研究决定,采取直接到户和项目载体带动农户受益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到户项目,由县(市、区)党委、政府制定实施办法,组织低收入农户因户制宜申报增收项目,逐级审核把关,指导项目实施。载体带动增收项目,由县(市、区)党委、政府严把项目调研、论证、评审、立项、招标、实施、验收、绩效评估、收益分配关,保障项目精准安排、合规操作。县(市、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要超前制定应对措施,着力防范项目风险。建立容错机制,对非主观原因导致的项目风险,免于追责、问责。加强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补助资金项目管理。省级财政补助额度为200万元的村,要按照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要求,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试点;省级财政补助额度为60万元的村、市定经济薄弱村,要因村制宜,实施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增收项目。各县(市、区)自定的经济薄弱村要全部纳入市定经济薄弱村管理。由村级提供初步方案,镇级组织编制,县(市、区)委农办(扶贫办)负责指导和审核,县(市、区)党委、政府批准,报省、市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强化扶贫资产使用管理。修订完善扶贫资产管理办法,加强扶贫资产管理,进行权属界定和产权登记,增强扶贫项目可持续性,确保扶贫资产不流失,确保资产收益足额分配到应享受的主体。

四是精准落实扶贫责任。落实扶贫主体责任。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对辖区内脱贫攻坚任务承担主体责任。加强经济薄弱村和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要选拔配强省定渠北片区、市定阜宁渠南片区和射阳河南片区内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及时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明确扶贫帮扶责任。建立健全贫困主体帮扶责任体系,对每个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落实一名帮扶责任人,对每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组建一支帮扶工作队或选派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进一步压紧压实帮扶责任。

五是精准监督扶贫过程。鼓励群众监督。不断拓展“阳光扶贫”系统的开放功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及时将建档立卡户信息在各县(市、区)“阳光扶贫”门户网站和手机APP客户端公布;在各镇服务中心设置便民服务终端,方便群众查询。注重部门监督。各级财政部门要以扶贫资金流向为重点,会同农办(扶贫办)、民政局、教育局、农委、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优化资金分配,加强收益归集,及时解决资金滞留、资金使用不合规、收益分配不到位等问题。各级审计部门要通过跟踪审计强化事前、事中监督,专项审计强化事后监督,在经济责任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中延伸审计扶贫资金。各级农办(扶贫办)、民政局、教育局、农委、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部门,要密切跟踪本条线业务流程运行情况,切实履行内部监督管理职责。强化纪委再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再监督、再检查职能,积极督促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切实开展履职情况在线监督、随机抽查监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对截留挪用、贪污侵占的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结合“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纠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拓展外部监督。全市各级人大、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要积极投身“阳光扶贫”工作,主动开展帮扶和监督;市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推动,及时报道典型事例,广泛开展舆论监督。

六是精准聚合扶贫力量。设立扶贫济困捐助平台。通过建立“阳光扶贫”系统,实行扶贫济困信息大开放,凝聚各方面力量,构建“党政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广大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参与扶贫济困公益行动,推动引导律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参与“阳光扶贫”工作。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精准扶贫活动。在全市五级人大代表中,组织有专长的代表深入村居开展宣讲活动,实施智力扶贫;组织企业家代表结对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施项目帮扶。动员和激励全市各级政协委员志愿者积极投身扶贫开发,通过结对帮扶、项目帮扶、产业帮扶、慈善帮扶、智力帮扶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委员结合自身优势和能力特长,根据自身行业职业特点优势,通过不同方式为精准扶贫脱贫做实事办好事。开展创业人士帮扶活动。由市工商联牵头开展“村企结对”帮扶活动,建立盐城籍在外创业人士名录库,动员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脱贫致富。(沈海城、潘璠、李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