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实力圈粉!十八大以来反腐剧目叫好又叫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先后有100多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落马,“打虎”成绩斐然,充分显示了中国反腐的坚强决心。同时深刻表现反腐斗争的剧作也不断推陈出新。从各样警示教育专题片、反腐反贪电视剧电影到“新鲜出炉”反腐京剧话剧、脱口秀等。党中央对反腐败的警示教育从未停歇。

  •   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强力反腐,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折射到我们今天的反腐题材文艺创作,也必然要大力突破传统的套路和窠臼,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
  •   中纪委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首次披露大量巡视细节。
  •   警示教育并不少见,但往往都因为说教痕迹过重,饱受民众诟病。广东省推出的反腐题材脱口秀短视频节目《武松来了》,则一改以往警示教育的“说教腔”,自推出之后便受到了民众热捧。

中纪委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首次披露大量巡视细节

  

  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之后,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再次联手,制作全面从严治党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将于9月7日到11日每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9月7日晚《巡视利剑》首集开播,引发关注热潮。仅4小时,互联网播放量已近90万。

  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有效破解自我监督的难题,探索出一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据悉,专题片摄制组赴全国18个省区市,累计采访15名中央巡视组组长、副组长及相关工作人员,2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拍摄近20名因巡视发现问题线索被查处的官员,王珉、黄兴国、王三运、苏树林、卢恩光、武长顺、虞海燕等现身说法,发人深省、令人警醒,凸显了巡视的利剑作用。

反腐电视剧的强势回归

  2017年3月28日,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首播,首集就取得了全国网收视率2.41、份额7.37%、位居同时段第一的好成绩,很多人看完直呼“超带感”。那么,这部反腐剧到底凭借什么实力“圈粉”?

  首先是真实。剧中很多案例都来自于真实世界,而且更侧重人性的思考。据媒体报道,编剧周梅森深入一线体验生活,亲自到监狱、反贪局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与办案检察官、纪检干部、监狱干警、服刑贪官等座谈,获得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

  其次是尺度。该剧不仅是反腐题材电视剧在2004年以来首次重回黄金档,其剧情尺度更突破以往,首次将反面角色设定为副国级干部,因而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电视剧”

  最后一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时代的回应。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强力反腐,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折射到我们今天的反腐题材文艺创作,也必然要大力突破传统的套路和窠臼,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

反腐京剧 动人心魄

  湖北省京剧院原创反腐题材现代京剧《在路上》2017年8月14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此剧讲述了一名女纪检干部突破重重困难调查一桩暗藏贪腐的人命案,最终为党清污为民除害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忘初心、忠诚干净担当的党的卫士和人民公仆形象。这部戏由国家一级编剧姜朝皋执笔创编,曹其敬担任总导演,戏曲音乐家朱绍玉作曲。

  从《徐九经》到《在路上》:一古一今唱响廉政之歌

  斜嘴、歪脖、高低肩,五官不正四肢不匀,这就是徐九经,相貌丑陋却有状元之才,嘴肩歪斜却能公正执法。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京剧院改编创作的新编历史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全国剧坛的轰动。如今,《徐九经升官记》既成为京剧史上的经典,也是湖北京剧的镇台之宝。

  在《徐九经升官记》中,好听的唱段比比皆是,30多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百听不厌的当属全剧的核心唱段“当官难”。除了唱腔精彩,徐九经特有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演也是这部戏的最大亮点。《徐九经升官记》表达了做官要凭良心、不畏权贵、为老百姓伸张正义的主题。这一点与反腐倡廉的精神十分契合。

  湖北京剧舞台37年间,打造了一古一今两部廉政题材京剧,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在振兴传统艺术的同时,展现现代京剧创作的新成果。

反腐话剧从不敢上演到“稀缺资源”

  反腐话剧《人民的名义》聚焦人格较量

  话剧《人民的名义》是“反腐”戏,但它没有在贪腐事实及对其查处的外部情节上过多着墨,全剧聚焦的是贪腐者和反贪者之间的情感纠结和人格较量。它向人们勾画了一张庞大复杂的权钱之间利益交换的关系网,触目惊心!在这张庞大关系网的背景之下细密编织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夫妻之间的人情网,发生在这张网中的复杂博弈和激烈绞杀,更让人惊悚和愕然,也更让人感慨和唏嘘。

  《黑瞳》:直面现实的反腐话剧

  2014年由广东省直工委主办、省直纪工委筹划,由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担任总顾问的廉政教育话剧《黑瞳》,上演以来掀起不小的旋风,不仅在珠三角地区连续上演,超过8万名党员干部观看,而且成为全国戏剧文化奖的揭幕之作,斩获7个大奖。

  话剧《黑瞳》甫一启幕,就响起一个低沉的男中音:“中国有句古话,‘举头三尺有神明’,那神明就是一双无形的眼,清澈,沉静,深邃,容不得半点灰尘的玷污,又让一切丑恶纤毫毕现。”

  这双无形的眼睛,洞悉了人世间的贪婪和丑恶,烛见了几千年来官场文化所孳生的病根:一旦金钱和权势结合,就会变成一头无比凶残的猛兽,吞噬掉人类原有的那点善良本性。

  反腐题材话剧《叩问》聚焦新中国第一反腐案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话剧《叩问》对新中国第一反腐案——刘青山、张子善案,进行了全新的挖掘和审视,着力刻画了毛泽东同志的艺术形象。戏剧评论家王成林多次观赏《叩问》,他被这部话剧的深刻主题所吸引,认为“《叩问》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宣扬了毛泽东同志坚定的、令人敬佩的反腐精神,有力地表明了‘打老虎’与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直接关系,为全党全社会建设廉洁政治、高扬清风正气提供了重要启示”。

  反腐话剧《大清相国》 看清朝名臣如何“打虎”

  话剧《大清相国》回溯历史,关照现实,以康熙王朝名臣陈廷敬官场风云五十载为主线,讲述了陈廷敬从一介书生到位极人臣,在宦海之中始终坚守公正清廉、坚决反贪反腐的人格之本,展现了风清、气正、道德、自守的精神追求,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给后人警戒与深思。

  宦海沉浮,周遭许多人异化了,而陈廷敬初心不改,反贪反腐,终达抱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陈廷敬坚守自己价值观的故事,在今天无疑极具现实意义。

反腐脱口秀折射宣传意识进步

  警示教育并不少见,但往往都因为说教痕迹过重,饱受民众诟病。广东省推出的反腐题材脱口秀短视频节目《武松来了》,则一改以往警示教育的“说教腔”,自推出之后便受到了民众热捧。可以说,如何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反腐故事,传递反腐“正能量”,《武松来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

  据媒体报道,《武松来了》首集播出,各大媒体平台纷纷转发推送,不少网友也积极帮忙宣传,网络点击量超过千万次。《武松来了》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表面上看是得益于“脱口秀+反腐+短视频”的有机融合,创新了宣传方式,契合了民众需求,可实际上最根本的因素是,官方宣传意识的转变和进步。

  从中纪委的反腐专题片“组合拳”,到各地花样翻新的京剧、话剧等反腐剧目,中共反腐“惩防并举”的思路凸显出更灵活、更生动、更日常的新特点。反腐需要“打虎拍蝇”,也需要惩前毖后、抓早抓小、治病救人;促使官员廉洁从政,需要警示教育,更需要规范权力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