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治世
![]() |
(清)徐扬 姑苏繁华图卷(局部) |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九十六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中华先贤筚路蓝缕、追求善治的光辉史迹,足以鼓舞豪情、振奋精神。
自古以来,向往和平、追求大同就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政治梦想。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一些朝代在建政初期因统治者借鉴历史教训顺应民心,相对勤政廉洁,也曾出现过短暂的太平景象,史书上称之为盛世。其中较为典型的有:西汉“文景之治”至汉武帝时期盛世,唐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现两个盛世高峰,清代自康熙到乾隆臻于极盛的康雍乾盛世。
盛世的基本内涵
时代不同,盛世治下的中国社会也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看,是有共同内涵的,有一些衡量盛世的基本指标。
一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纵观汉、唐、清三大盛世,都是在大乱之后出现大治,统治者积极吸取前车之鉴,政治上保持开明作风,兴利除弊,努力促使社会稳定。
西汉立国之初,继承的是秦朝二世而亡、天下凋敝的烂摊子,为了稳定统治秩序,文景二帝笃信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简省刑罚、断狱从轻。汉文帝继位之始,尚处在诸吕之乱后的动荡中,政治上肃清诸吕的影响成为首要目标,当时诸侯王势力十分强大,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文帝沉着应对,稳定了政局;为了选拔人才,文帝开创了“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的察举制度。汉景帝大力削藩,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国的权力得到抑制,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与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样,唐太宗吸取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唐太宗深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之理,多次下诏求贤,并任人唯贤,不避亲仇,遵循“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的用人原则。他还十分注重纳谏,听取不同意见,从谏如流。他还特别注重吏治,派李靖等十三名巡视大使,考察全国官吏,遍访民间疾苦,并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来预防贪污,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换来了中国历史上官场最为廉洁的时期。
清代康熙朝,因为重视汉族经学之士,涌现出一大批廉吏能臣。雍正即位后,在政治上力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革除康熙晚年的积弊,在康雍乾盛世期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设立军机处,理顺了皇权与臣权的关系;其次,在皇位继承上,改变了汉代以来的太子制度,创立秘密立储制,确保了权力的平稳过渡和接班人的优良人选;再次,澄清吏治,裁革陋规,重拳治贪,全面整顿了官场风气。乾隆时期,在政策上强调宽严并济,把清代的盛世局面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是经济发展,财政充盈。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势必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盛世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的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夫农,天下之本也。”这是汉文帝的名言,也是他的行政宣言,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生产,亲自参加农耕活动,命皇后养蚕,垂范天下。为了恢复生产,汉高祖初定天下,轻田租而十五税一,文帝十二年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干脆免除天下田租,直到景帝三年才复收,此后维持在三十税一。一系列宽松的赋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了景帝后期,粮仓里的储粮陈陈相因,流出仓外,府库的钱太多,堆积多年,以致穿钱的绳子烂掉。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特别爱惜民力,强调以民为本,下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相结合的方法,既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贞观年间,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大唐气象,开放包容,使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发挥了最大的价值,成为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唐朝的盛世到开元年间达到了高潮,杜甫有诗《忆昔二首》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同样,据《清实录》记载,康雍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实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至乾隆末年,人口超过3亿,耕地突破10亿亩,经济总量占世界1/3强,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
三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盛世是综合国力强盛的集中体现,各项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国家统一,四海升平是基本标志。
汉文帝时期,不仅内政棘手,边患也十分严重。北方,自白登之围以来,汉与匈奴边战边和;南方,南越王赵佗与汉室分庭抗礼。面对严峻的周边环境,文帝采取正确的策略,稳定了南北方的局势。汉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并在边界地区设立榷关,进行贸易,最大程度的降低匈奴犯边的损害。文景二帝,为恢复国力,尽力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兄弟民族以礼相待,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了中原人民和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国家大一统打牢了根基。
唐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恩威并施,唐太宗受到各族人民的拥戴,被赞誉为“天可汗”。贞观三年起,太宗就派李靖等人率大军全面反击东突厥,大获全胜,后来又击败吐谷浑,打退薛延陀,设置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成为黄金大通道,进入了全盛时期。当然,征战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用和平交往的方式争取人心,唐代在归顺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并与吐蕃、南诏等保持了和平共处的良好局面。
清朝入关后,实行满蒙联姻,解决了蒙古诸部和西藏问题,实施较为成功的民族政策,经过康雍乾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击退沙俄、平定准噶尔和回部等,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四是文化昌盛,艺术繁荣。
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宽裕的经济条件,以及宽松的文化政策,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便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文景之治时期,以汉赋为代表的汉代文学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了贾谊、陆贾、刘安等汉赋八家和《吊屈原赋》《过秦论》《治安策》《说苑》等传世名篇。而绘画、雕刻、音乐等诸多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从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可见一斑。
盛唐气象更是独领时代风骚,既是一个吐纳百川、熔铸古今的时代,又是一个百花齐放、群星璀璨的时代,在文学、史学、科学、艺术等各领域都有卓越创造。唐诗这颗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自不待言,书法、绘画、雕塑艺术成果丰硕,诞生了颜真卿、吴道子等一大批书画大师。从贞观年间开始,唐都长安成为亚洲文化交流中心,影响辐射至全世界。
康雍乾盛世,文教大昌,康熙开设博学鸿词科,“乾嘉学派”成绩斐然,有超越汉宋之势。国家主导的文化工程是这一时期的亮点,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等。而民间在散文、小说、诗词、戏曲、绘画、音乐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发展,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一系列巨著的诞生,桐城派散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多种地方曲种竞相争辉,构成了音乐、舞蹈艺术繁花似锦的局面,如京剧成为后来的国粹。
盛世的治理经验
盛世的魅力是无穷的,盛世的出现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给力政策长期作用的结果,它对现代社会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治理经验。
以民为本,安民富民。《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政权要想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要珍惜民力,偃武修文,取信于民。盛世时期,无一例外地采取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并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盛世奠定坚实的民意和经济基础。汉、唐之初立,都吸取暴秦、暴隋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清朝定鼎中原,异族身份使其处理与百姓的关系更加谨小慎微,康熙帝奉儒学仁政思想为圭臬,宽以待民,最终赢得民心。
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盛世的统治者,都有一颗自强不息、朝着梦想迈进的恒心,并能以身作则,长期励精图治。汉代文景二帝、唐太宗、康熙帝、雍正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勤奋之君,他们的个人能力是一方面,但若跟胡亥、杨广一样,只知挥霍奢靡,不知奋斗,也是不会促使盛世形成的。所以,要勤俭治国,不能懈怠。
制度建设,国之根本。朝令夕改,人心不稳,盛世的出现往往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几代人的努力,这既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又要使政策有一定的连贯性,所以,制度建设是盛世出现的保障。西汉“萧规曹随”,延续了汉初的基本政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的政策保持稳定连续,稳中渐变,有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清朝康雍乾时期也是维护祖宗之法,政策一脉相承。
重视吏治,严厉反腐。任何制度建设和政策实施都要靠人去推行和实践,若没有一个风清气正的为官环境,盛世或治世是不可能出现的,政治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只能导致衰败。《左传》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所以历代盛世,君主都非常重视整饬吏治,严厉反腐,用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同时,大力擢用清正廉洁、德才兼备的官员。从反面看,盛世的结束——西汉的衰亡、唐朝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清朝嘉道中衰,无不与吏治渐趋腐败有密切关联。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连环相扣,这是盛世衰落带给我们的警示之一。
重视人才,发展文化。盛世的出现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达到的,势必需要大量人才的共同努力,人才是国家治理和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人才强国,古今皆然。汉文帝重用贾谊,体现汉文帝的爱才之心。唐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旧恶用魏徵,“房谋杜断”更是传为佳话。唐玄宗信任姚崇、宋璟,为开元盛世做出了杰出贡献,史称“姚宋”。清朝康熙帝开设博学鸿词科,笼络士子,并亲自登门求贤,使汉族知识分子释怀。种种重视人才的举措,加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赵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