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我以我诗歌纪检

    北京奥运年春夏之交,我幸运地从基层被选调进市纪委办公室,从事的依然是文秘服务老本行。十年,在历史长河里转瞬而过,却给我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也为走好未来之路留下了指引和伏笔。
    大学所读并非文科,但对古体诗词的情有独钟却一直是我工作之余乐此不疲的动力所在。藉由这些形似而神不至先贤的涂鸦之作,记下的是一幕幕平凡且真实的场景,抒发的是源自心底的感悟与体会,不经意间的点滴,让我的纪检监察生涯充满了暖暖诗意和激昂情怀。
    诗由心生,短短数行,道不尽文秘工作的苦乐酸甜。与负责监督执纪的同事们不同,文秘人员并没有战斗在反腐败斗争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一线。多少个日子里,大家以笔为刀、以血为墨,默默伏案,几乎忘记了妻儿老小。记得有一年,任务异常繁重,全年无休、以室为家就成了大家的新常态。大笔陈君,家距班上不足一里,一次因为连续四天没回家,他妻子带着换洗衣物来探亲,看到他疲惫的姿态不禁眼眶发红,留下一句“还以为你真不要这个家”后就匆匆掩门而去。看得出,她是怕控制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于是,就有了这样两首《七律》,其一是:寒雾弥散散满城,冰雨刺骨骨愈冷。驱车呈卷晚归时,已是夜深千帐灯。再一首是:短作一篇更已深,长街十里无路人。可怜吾辈刀笔吏,道是辛苦几人闻。
    诗中不乏愧对家人的淡淡神伤,更多的却是材料出手后的满满喜悦。流年似水,朱颜易逝,捧一瓣心香与心爱的人在美好的时代共同守望,为正义的事业扬帆助力,又何必在意那如烟的繁华。多少次东方渐白、临窗远眺,回首看看办公室里材料出手后或躺或倚鼾声如雷的同事们,我心里总是溢满许多感动。此情此景,让我记下了这样一个不一样的《日出》:日浮东窗上,犹自抱枕香。夙夜更无眠,又著几华章。窗台上滴翠的吊兰,有如贴心的天使,默默为我们提供着滋养。这只知吐露芬芳但从不争艳的吊兰,不正是包括我们文秘人员在内的全体党的卫士的缩影吗——不羡春风不慕妆,更无妖娆满庭芳。悄然无语窗前垂,夜深静伴读书香。
    诗可咏怀,亦能言志。过去十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一个个历史性变革、一桩桩历史性成就,让所有的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十九大更是以罕见的“卓著”二字来评价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我犹如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珠,也深深感受到了这其中的历史担当、意志品质和深邃智慧。还记得在国家纪检监察学院,有幸聆听中央纪委、监察部多位领导亲自授课后心潮久久难平,一首《小记》定格的就是当时心情:凤凰山下忆凤凰,稻香湖畔闻稻香。学思践悟在今日,礼义廉耻四维张。纪委干部是监督人的,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更是振聋发聩。每参加一次警示教育、每发出一份案件通报、每写完一个讲话材料……自己都在内心暗暗告诫自己:记得身份、懂得责任、管住言行,方能行稳致远。恰如劳动之余随记的《小园耕语》所讲:一日不见寸草深,旬余便掩阡陌痕。心海尤应勤思察,不教明珠染微尘。
    诗中有眷念也有展望。进入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幸福憧憬。监察体制改革鼓声骤起,身边同事更是日夜兼程,让我回想起多年前刚进检察机关时所填的一阙《水调歌头》:“举青锋只手,向万里晴空,长啸凭风,毕竟还我中华雄。笑看潮起潮落,问古今几人懂。催兰舟飞渡,于检海相逢。名和利,如尘土,受民封。煌煌一代勋功不让老军戎。正义犹自长存,豪情盈然满胸,直把九天通。由故何须问,国徽正当中。”尽管物换星移、青丝不再,但当年那股激情还在,一如我们伟大的党和那些无数为梦想奋斗的党员一样,这《初心》从未改变——九十六载风与雨,地覆天翻彩练舞。卫士肝胆映昆仑,誓让神州远贪腐。热血浇就忠诚谱,利剑出鞘写卓著。初心不改为吾民,喜看中华复兴路。(朱红江  作者单位:市纪委法规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