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华夏儿女最盛大、最喜庆、最重视的节日——春节,脚步越来越近。春节是团圆的日子,常言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崇山峻岭,天涯海角,挡不住回家的脚步。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便不能回家,打个电话,发个微信,问候亲人是必不可少的。
年味越来越浓,让我回忆起40多年前与亲人家书传情的往事。
1976年初,我刚满18岁,穿上军装走进军营。那时义务兵服役期是3年,没有探亲假,漫长的一千多天。我在部队过了三个春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家的感觉啊,茶饭不思,睡觉不香,心头像压着一块大石头。随着春节的临近,这种感觉愈加强烈。夜晚站岗放哨,我久久遥望家乡方向那明亮的月亮与群星。儿时,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情景在脑海里翻滚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父母同样思念儿子,他们知道孩儿不能回家过年了,望眼欲穿地期盼着儿子的信。
那时没有手机,更无QQ、微信、视频之类的现代化通信手段,电话也没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年了,就写封信。家书怎样写?我琢磨良久,首先问候父母好,祝家人身体健康,再写自己在部队的成长进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老人收到信后十分高兴,把这沉甸甸的“年礼”锁进柜子里,更珍藏于心中。父母不识字,每次都是大哥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念给他们听的,随后,赶紧吩咐大哥回信,老人口述,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惦挂,不要想家,要听部队首长的话,还过问连队伙食咋样?
数千里之外的我,天天盼信,当看到大哥的笔墨和父母的嘱咐,我如获至宝,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年过去不久,我又提笔给父母写信,告知年过得好,吃得好,宽慰老人的心。其实,我们军营驻守在北方山沟里,那时生活十分艰苦,过年顶多吃两顿饺子。
连续三个春节,我送给父母唯一的“礼物”就是家信,两地书信深深寄托着我与家人的亲情和祝愿。我没辜负父母的期望,在部队年年有进步,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第四年的春节,我带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思念、与亲人见面的激动和喜悦回家过年了。
腊月二十八上午,我踏上久别的家乡土地,陌生与激动交织在一起,感觉空气都是那么的新鲜和亲切。走出南京火车站,我猛然发现年迈的父亲伫立在飘落的雪花中正搓着冻僵的双手,我大步走过去将父亲紧紧地拥抱,父亲落泪了,因为不知道我具体回家时间,他连续几天站在这儿等着了。蓦然间,我眼前再现了三年前父亲流泪送我当兵时的惜别情景。在我的记忆中,刚毅的父亲就流过两次眼泪。
回到温馨的家,母亲小心翼翼地打开橱柜,捧出叠得整整齐齐的书信,厚厚的一摞。这些信都是三年来我写给家里的,没想到保存得完好无损。一瞬间,我难以自控了,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落。(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