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监察体制的风骨
明代监察体制在我国监察史上发展耀眼,鉴古知今,择其要者,有三则小故事值得细味。
人是执行监察制度的第一要素,明代监察官员位卑而权重,相对独立,涌现出了很多具有传奇色彩的监察官。欧阳一敬就是其中一位,被称为明代第一“骂神”,官至太常少卿,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一生共弹劾三品以上的高官二十余人,外加侯爵一人、伯爵两人,重要的是全部弹劾成功。
欧阳先生上任不久就弹劾太常少卿晋应槐,纠察其在任文选郎时的劣迹,同时要求罢免由晋应槐考察选拔的三位官员。成功之后,这位欧阳先生又弹劾“中央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董份,直接导致董份罢官。此后,他被调任兵科给事中,先后弹劾广西总兵吴继爵、总督陈其学、巡抚戴才、英国公张溶、山西总兵官董一奎、浙江总兵官刘显、执掌锦衣卫都督李隆等九人,斥他们不称职。除张溶因为是两朝元老之后被开恩留任,其他八位全部被贬斥。欧阳一敬最出名的一次弹劾是矛头直指时任内阁大学士的高拱,将高拱与宋朝大奸臣蔡京作比,在几番口水仗后,高拱只得罢官还乡。
明史上不乏宁死不屈的监察官。永乐年间,周新是当时名震朝野的铁面御史。洪武年间他以诸生身份进入太学,任大理寺评事,其后历任监察御史、云南按察使、浙江按察使,后被明成祖封为杭州城隍,以“为官清廉、善于断案”而著称。永乐十一年(1413年)锦衣卫指挥纪纲派一名千户许应先到浙江侦缉,许强取豪夺,作威作福,激起民愤。周新依法查办了他,但因许当时有圣谕庇佑,便暂时“软禁”而未拘捕,不料被他逃跑。不久,周新带着文册入京想向皇上禀明此事。途经涿州又遇到该千户,周新将他抓进监狱,怎奈又被其逃出。许应先的保护伞纪纲恶人先告状,上奏诬陷周新有罪。皇上大怒,命逮捕周新。到京后,周伏伏朱棣前抗议道:“ 陛下诏按察使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
明代也非常重视民众监察,甚至通过法律赋予民众监察权。《大诰续编》记载,苏州府常熟县吏顾英欺压百姓,贪污腐败。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乡民陈寿六家仅有的口粮和来年的种粮也被顾英的爪牙搜刮殆尽,他彻底被激怒了,率其弟及甥男三人趁顾英酒醉,将其身边的两个衙役打昏,连夜把顾英押送赴京。在临行之前,陈寿六还做了一件事,他让乡亲们找来了明太祖朱元璋发布的反贪大典《明大诰》,随身携带以作护身符之用。按照朱元璋的圣谕,对持有《明大诰》押送巧立名目、害民取财的地方贪官联名赴京的普通民众,各个关卡都要一路绿灯。
到京后,朱元璋下令将顾英打入大牢,并当面赏赐陈寿六钞20锭,来京三人衣服各两件,并免除了陈寿六三年的“杂泛差役”。在陈寿六等人离京后,朱元璋还专门发布谕令警告地方官吏:胆敢对类似于陈寿六者打击报复者,一律处死并株连九族。(巡察组 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