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领袖家风美谈
国风看党风,党风首先看领导干部的作风及其家风。我们党历来要求领导干部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搞好家风建设。在这方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倡导的一代优良家风,以及其中蕴含的治家理念,早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有口皆碑的佳话,值得我们品味和弘扬。

毛泽东: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
毛泽东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严于律子。他虽然对子女疼爱有加,但绝不娇惯,而是要求他们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他十分喜欢《触詟说赵太后》一文。此文在深刻分析众多诸侯王国没有一个子孙三世保住王位的原因时,认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特别推荐此文,说:“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毛泽东从历史事件中获得启发,提醒全党要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她的教育格外严格。中学时代的李讷,读的是实验中学,干部子弟比较集中,但是,上了大学之后,身边都是一些普通群众的子弟,这对她的帮助很大,因为毛泽东一再严格要求她,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但她身上还是多多少少有这些东西。正好,大学有一门课讲到《庄子?秋水篇》,这篇寓言记述了自高自大的河伯与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河伯在对话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浅薄。李讷读后,思想上很有触动,她觉得自己挺像河伯的,应该彻底地改变这一切,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于是,她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了自己读《庄子?秋水篇》的体会。毛泽东看后,深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 1963年1月4日 ,他给李讷回信予以鼓励。信是这样写的:“李讷娃: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毛泽东的信,诚恳、真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讷等干部子弟的毛病。李讷在给毛泽东的复信中,再次进行自我批评,并决心痛改缺点,振奋精神。 1 月 15 日 ,毛泽东又给李讷回信:“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在毛泽东的严格要求下,李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在政治思想,还是在作风品格方面,都产生了不小进步。许多年后,当李讷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记得当时自己的心理变化:“经过这个以后,我开始在思想上觉得父亲说得真是对,我要按他的教导作,精神上也比较开朗了,和大家还处得很好。我觉得父亲对我的鼓励是最好的鞭策,他从来都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要特殊,不要骄娇二气,不要自以为是,但是真正触动我是在大学这一段。”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她的教育格外严格。中学时代的李讷,读的是实验中学,干部子弟比较集中,但是,上了大学之后,身边都是一些普通群众的子弟,这对她的帮助很大,因为毛泽东一再严格要求她,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但她身上还是多多少少有这些东西。正好,大学有一门课讲到《庄子?秋水篇》,这篇寓言记述了自高自大的河伯与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河伯在对话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浅薄。李讷读后,思想上很有触动,她觉得自己挺像河伯的,应该彻底地改变这一切,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于是,她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了自己读《庄子?秋水篇》的体会。毛泽东看后,深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 1963年1月4日 ,他给李讷回信予以鼓励。信是这样写的:“李讷娃: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毛泽东的信,诚恳、真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讷等干部子弟的毛病。李讷在给毛泽东的复信中,再次进行自我批评,并决心痛改缺点,振奋精神。 1 月 15 日 ,毛泽东又给李讷回信:“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在毛泽东的严格要求下,李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在政治思想,还是在作风品格方面,都产生了不小进步。许多年后,当李讷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记得当时自己的心理变化:“经过这个以后,我开始在思想上觉得父亲说得真是对,我要按他的教导作,精神上也比较开朗了,和大家还处得很好。我觉得父亲对我的鼓励是最好的鞭策,他从来都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要特殊,不要骄娇二气,不要自以为是,但是真正触动我是在大学这一段。”

周恩来: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有人曾用这样一首诗赞美周恩来的高尚品德:“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的确,周恩来在“无私”和“不矜”上,为我们展现了他的家风美德。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不少故乡亲友给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写信,要求进京做事,在新政府里谋得一官半职。周恩来十分反感这种任人唯亲的腐朽作风,认为新社会不能搞旧社会的裙带关系。为此,他专门召集身边亲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定下了著名的“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崇高品德风范的真实写照。他是这样定的,也是这样执行的。侄儿周尔辉的父亲是烈士,周恩来将其接到北京抚养。当时北京办有干部子弟学校,是专门培养烈士、高级干部子女的。但周恩来没有让周尔辉上这样的学校,而是让他到普通的二十六中学住校学习,还特意嘱咐无论是领导谈话、填写表格,还是同学交往,千万不要说出与他的这层关系。后来,周尔辉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 1961 年结婚,学院领导帮助他解决了夫妻分居的难题,把他爱人从江苏淮安调到学院子弟小学任教。周恩来知道后批评道:“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国务院也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邓颖超也从一边给侄儿、侄媳做工作:“伯伯是抓压缩城市人口工作的,他要带头执行这项政策。”在周恩来夫妇的耐心说服下,侄儿、侄媳一起调回了淮安工作。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亲友中有人想到大城市工作,有人想让周恩来给安排一份较好的工作。但周恩来总是耐心说服他们,或委托秘书写信劝告他们:“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在新中国的任何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其生活都是幸福的,都是有前途的。”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不少故乡亲友给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写信,要求进京做事,在新政府里谋得一官半职。周恩来十分反感这种任人唯亲的腐朽作风,认为新社会不能搞旧社会的裙带关系。为此,他专门召集身边亲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定下了著名的“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崇高品德风范的真实写照。他是这样定的,也是这样执行的。侄儿周尔辉的父亲是烈士,周恩来将其接到北京抚养。当时北京办有干部子弟学校,是专门培养烈士、高级干部子女的。但周恩来没有让周尔辉上这样的学校,而是让他到普通的二十六中学住校学习,还特意嘱咐无论是领导谈话、填写表格,还是同学交往,千万不要说出与他的这层关系。后来,周尔辉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 1961 年结婚,学院领导帮助他解决了夫妻分居的难题,把他爱人从江苏淮安调到学院子弟小学任教。周恩来知道后批评道:“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国务院也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邓颖超也从一边给侄儿、侄媳做工作:“伯伯是抓压缩城市人口工作的,他要带头执行这项政策。”在周恩来夫妇的耐心说服下,侄儿、侄媳一起调回了淮安工作。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亲友中有人想到大城市工作,有人想让周恩来给安排一份较好的工作。但周恩来总是耐心说服他们,或委托秘书写信劝告他们:“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在新中国的任何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其生活都是幸福的,都是有前途的。”

刘少奇:要有为人民而学习,为人民而工作的观点,还要取得人民对你的信任
作为父亲,刘少奇也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他的原则是爱而不娇,严加管教,严格要求。 1955 年,刘少奇的次子刘允若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由于和同学们相处的关系不好,要求转学转系。针对刘允若暴露出来的一些思想问题,刘少奇十分重视,但他并没有迁就儿子,而是写了一封长信,从革命利益和党的原则出发,帮助儿子分析自身问题,教育他正确对待个人爱好和国家需要的关系,彻底抛弃错误思想,接受组织和同学们的帮助和批评。在信中,刘少奇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你现在正在学习技术,也就是准备学会一门本领以便为祖国服务。如果你要对祖国有所贡献的话,仅只掌握了技术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为人民而学、为人民而工作的观点,还要取得人民对你的信任。而要取得人民的信任,首先就要取得你的组织和你的同学们、先生们以及一切同你熟悉的人们的信任。如果熟悉你的人都不信任你,不熟悉你的人更不会信任你,人民也就不会信任你;人民不信任你,即使你学了什么本领也是没有用的。被集体被人民抛弃了的人,是最可耻的人。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成为这样的人。你必须立即警惕,改正错误,否则,你是有这种危险的。”
收到刘少奇的来信,刘允若受到了一些教育,但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依然从心底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反,他采取了一种消极态度,打算把身体搞垮,然后被大使馆送回国。围绕这件事,刘少奇很着急,又给儿子、给我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写了几封信,帮助儿子解决思想问题。殷殷之情,溢于言表。针对儿子的悲观情绪,刘少奇在信中要求他:“青年人不应该有这种情绪。生一点病,是会好的,不应该影响情绪。你所表现的这种情绪,必须力求转变,必须对一切抱乐观的态度,否则,对于你是危险的。” 为了使大使馆党组织了解刘允若的思想状况,刘少奇还把刘允若的信和他的回信抄给大使馆,并表示“如果他转学不可能,或者没有必要,而他又不愿继续学习他现在学的专业,那就请大使馆党的组织考虑是否令其退学回国的问题。”
根据刘允若后来的回忆,开始他对刘少奇的批评不以为然,仅为转学转系这类小事,犯不上那么上纲上线,甚至认为“搞政治的人简直是铁面无情。”后来,他才逐渐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根据国家需要,安心学习飞机制造专业,最后以优异成绩学成归国,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对他的培养。
作为父亲,刘少奇也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他的原则是爱而不娇,严加管教,严格要求。 1955 年,刘少奇的次子刘允若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由于和同学们相处的关系不好,要求转学转系。针对刘允若暴露出来的一些思想问题,刘少奇十分重视,但他并没有迁就儿子,而是写了一封长信,从革命利益和党的原则出发,帮助儿子分析自身问题,教育他正确对待个人爱好和国家需要的关系,彻底抛弃错误思想,接受组织和同学们的帮助和批评。在信中,刘少奇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你现在正在学习技术,也就是准备学会一门本领以便为祖国服务。如果你要对祖国有所贡献的话,仅只掌握了技术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为人民而学、为人民而工作的观点,还要取得人民对你的信任。而要取得人民的信任,首先就要取得你的组织和你的同学们、先生们以及一切同你熟悉的人们的信任。如果熟悉你的人都不信任你,不熟悉你的人更不会信任你,人民也就不会信任你;人民不信任你,即使你学了什么本领也是没有用的。被集体被人民抛弃了的人,是最可耻的人。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成为这样的人。你必须立即警惕,改正错误,否则,你是有这种危险的。”
收到刘少奇的来信,刘允若受到了一些教育,但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依然从心底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反,他采取了一种消极态度,打算把身体搞垮,然后被大使馆送回国。围绕这件事,刘少奇很着急,又给儿子、给我驻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写了几封信,帮助儿子解决思想问题。殷殷之情,溢于言表。针对儿子的悲观情绪,刘少奇在信中要求他:“青年人不应该有这种情绪。生一点病,是会好的,不应该影响情绪。你所表现的这种情绪,必须力求转变,必须对一切抱乐观的态度,否则,对于你是危险的。” 为了使大使馆党组织了解刘允若的思想状况,刘少奇还把刘允若的信和他的回信抄给大使馆,并表示“如果他转学不可能,或者没有必要,而他又不愿继续学习他现在学的专业,那就请大使馆党的组织考虑是否令其退学回国的问题。”
根据刘允若后来的回忆,开始他对刘少奇的批评不以为然,仅为转学转系这类小事,犯不上那么上纲上线,甚至认为“搞政治的人简直是铁面无情。”后来,他才逐渐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根据国家需要,安心学习飞机制造专业,最后以优异成绩学成归国,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对他的培养。

朱德:我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不是孝子贤孙
在几十年革命历程中,朱德始终重视家庭教育。他曾经对孩子们说:“如果说一个革命的家庭连自己的后代都管不好,那怎么能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呢?”在长期探索如何教育子女、培养接班人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要接班,不要接“官”。所谓接班,是接革命的班,接为人民服务的班,如果忘掉了人民,心里想的是当官,就会脱离群众,早晚有一天要被人民打倒。要接好班就必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实实在在地干工作。
1962 年,是我国经济暂时困难时期。这一年的春节,朱德把孩子们召集到家里,讲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和革命经历,告诫孩子们:“革命不是为了做官,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不要去追逐个人的名和利。”他还经常告诫孩子们:“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就会成为资产阶级的少爷。”
朱德的一个外孙中学毕业后,在他的鼓励下,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生产,被分配去养猪,由于力气不够,把猪食洒了一身,一生气,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要求调回北京。朱德知道后,马上回信进行了严肃的教育:“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养猪也是为人民服务,怕脏、怕苦不愿养猪,说明没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就不要怕吃苦。劳动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想调回来是逃兵思想。”
1974 年,部队考虑到朱德已是 88 岁的老人了,几个外孙、孙子都在外地工作,身边应该有人照顾,于是把在青岛海军当兵的小孙子朱全华调回到了北京。朱德知道后,当面对部队的同志说:“我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不是孝子贤孙。”在朱德的要求下,部队决定把朱全华调到南京海军某部工作。调令下来后,马上就要过年了,朱全华想陪爷爷奶奶过完年后再去报到,朱德听后严肃地对他说:“不行!一个解放军战士,必须模范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必须增强革命纪律性。还是到部队去过春节吧,那里更有意思。”听了爷爷的话,朱全华在大年三十愉快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邓小平: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邓小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曾说过:“家庭是个好东西。”
早在 1961 年,邓小平在接见参加全国省、市、自治区妇联主任会议全体同志时就提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应经常提倡,是长期要做的工作。”“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
邓小平与夫人卓琳相伴走过了 58 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夫妻恩爱,携手白头,心心相印,患难与共。邓榕认为:“他们虽然表面上性格差别很大,但实际上他们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比如说,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真诚的人,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心计,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比较简单。实际上他们的心底,他们的内部,有很多内在的东西,都是非常相通的,都是很融洽的。”邓林说:“我没见过我爸爸妈妈吵架。我觉得我爸爸妈妈他们两个,最重要的是互相特别信任,包括‘文革’后来被打倒,我妈妈也绝对没有二心,一直跟着我爸爸,相濡以沫。我觉得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个典范。”
卓琳与邓小平继母夏伯根 50 多年的融洽关系就颇为世人称道。夏伯根仅年长邓小平五岁,是嘉陵江上贫苦船工的女儿,卓琳是富家出身有着较高学历的知识女性,但她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尊敬、善待夏伯根,并在邓小平过世后,奉养百岁高龄的夏伯根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着实难能可贵。
在孩子们的眼中,邓小平既随和亲切,又有威严。在教育孩子方面,邓小平总是做的多,说的少,身教重于言教。邓林曾深情地回忆:“他们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是非常一致的,就是一定要把孩子们教出来,让孩子们有自立的本事。” 邓楠说:“我父亲是一个话很少的人,我们说九句,大概他能说一句话。所以他一般是听我们说,除非我们说的话太出格了,然后他最多就说一句‘胡说八道’。”邓榕回忆:“我觉得我的父亲母亲都不是属于高谈阔论的那种人,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是完全表面化,或者很理论化的那种教育。我觉得他们都是用他们的一点一滴,用他们一生的(经历),用他们的爱心,用他们个人的为人来教育我们。我们觉得很幸福。非常非常幸运,我们真的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很多精神财富,汲取了很多的营养,这是我们终生受益的。”
邓小平从不插手兄弟姐妹工作待遇方面的事情,他更看重一个人的品格和奋斗,他会为他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而感到高兴。弟弟邓垦说:“关心嘛,当然很关心了,不过具体事很少。待遇问题啊,从来没有哪个关心过我的待遇问题,他也不应该管这个事,我也没跟他讲这个事情,我没有这个印象”。“实事求是”“无私无畏”,这是邓小平八十寿辰,兄弟姐妹赶来为他祝寿时,他书赠给弟妹们的。
早在 1961 年,邓小平在接见参加全国省、市、自治区妇联主任会议全体同志时就提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应经常提倡,是长期要做的工作。”“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
邓小平与夫人卓琳相伴走过了 58 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夫妻恩爱,携手白头,心心相印,患难与共。邓榕认为:“他们虽然表面上性格差别很大,但实际上他们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比如说,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真诚的人,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心计,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比较简单。实际上他们的心底,他们的内部,有很多内在的东西,都是非常相通的,都是很融洽的。”邓林说:“我没见过我爸爸妈妈吵架。我觉得我爸爸妈妈他们两个,最重要的是互相特别信任,包括‘文革’后来被打倒,我妈妈也绝对没有二心,一直跟着我爸爸,相濡以沫。我觉得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个典范。”
卓琳与邓小平继母夏伯根 50 多年的融洽关系就颇为世人称道。夏伯根仅年长邓小平五岁,是嘉陵江上贫苦船工的女儿,卓琳是富家出身有着较高学历的知识女性,但她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尊敬、善待夏伯根,并在邓小平过世后,奉养百岁高龄的夏伯根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着实难能可贵。
在孩子们的眼中,邓小平既随和亲切,又有威严。在教育孩子方面,邓小平总是做的多,说的少,身教重于言教。邓林曾深情地回忆:“他们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是非常一致的,就是一定要把孩子们教出来,让孩子们有自立的本事。” 邓楠说:“我父亲是一个话很少的人,我们说九句,大概他能说一句话。所以他一般是听我们说,除非我们说的话太出格了,然后他最多就说一句‘胡说八道’。”邓榕回忆:“我觉得我的父亲母亲都不是属于高谈阔论的那种人,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是完全表面化,或者很理论化的那种教育。我觉得他们都是用他们的一点一滴,用他们一生的(经历),用他们的爱心,用他们个人的为人来教育我们。我们觉得很幸福。非常非常幸运,我们真的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很多精神财富,汲取了很多的营养,这是我们终生受益的。”
邓小平从不插手兄弟姐妹工作待遇方面的事情,他更看重一个人的品格和奋斗,他会为他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而感到高兴。弟弟邓垦说:“关心嘛,当然很关心了,不过具体事很少。待遇问题啊,从来没有哪个关心过我的待遇问题,他也不应该管这个事,我也没跟他讲这个事情,我没有这个印象”。“实事求是”“无私无畏”,这是邓小平八十寿辰,兄弟姐妹赶来为他祝寿时,他书赠给弟妹们的。

陈云: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陈云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原则:一是读好书;二是做好人。他对子女从不溺爱,从不以权为子女谋取任何私利。相反,倒经常教诲他们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的夫人于若木曾经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
在陈云看来,孩子既是家庭成员,也是革命队伍的一分子。因而,不论是自家儿女,还是其他烈士遗孤,他总是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要“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1949 年 6 月 19 日 ,革命胜利前夕,陈云在给家乡战友的儿子陆恺悌的信中特别强调:“我以父兄的责任,还要叮嘱你一件事,而且你可以把这一段信上所说的抄给霓云(即廖霓云,陈云的表弟),要他也注意,就是你和霓云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动,这是决不允许的。你们必须记得共产党人在国家法律面前是与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革命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人民服务,决不想有任何酬报,谁要想有酬报,谁就没有当共产党员的资格。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切记。”
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回忆, 1978 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2 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比较低,师范学校招生困难。父亲了解这些情况后,专门为此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等实际困难,‘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为了给社会起带头作用,他有意让我‘归队’,到学校当一名教员。恰巧我也难舍三尺讲台,留恋师生情意,还想回到教学第一线,这样,我于 1985 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师大女附中,成为一名历史教师。”陈云知道后,非常高兴,专门把她叫到身边,鼓励她好好工作,当一名好教师。
1983 年春节,陈云惦记着革命烈士的后人,特邀请瞿秋白、蔡和森、罗亦农、赵世炎、张太雷、郭亮等烈士的子女到他的住处聚会,其间讲了一大段意味深长的话:“你们是革命的后代,是党的儿女。你们应该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你们中间有的是科学技术人员,有的是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干部,都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和人民工作着。我看到你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形势都很好,你们要和周围的同志一道,爱护这个好的形势,发展这个好的形势,为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对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家风问题绝非区区小事,而是事关党的事业的大事。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家风。只有家风正、家规严,才能党风正、党规严,进而才能形成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和精神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