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自古读书无外是为了明理、修身、增智、广才。然而时代变迁,读书变得越来越功利化,生存功能似乎要压倒一切,本来最重要的前两个目的反而越来越被漠视,被奉为中国儒家传统精华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逐渐遭弃。正因如此,有能力没道德,有学历没学识,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没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今社会,几乎每个人从小就开始读书启蒙,之后是学习知识、考试升学,儿童少年青年到步入职场,成长过程无不与书相伴。只是由于家庭熏陶不同、环境条件限制、个人禀赋悟性差异,读书的兴趣、种类、数量、质量差别很大,读书对个人的影响差距逐步拉大。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你听到的都是你想听到的。同样是读书,处境、目的、基础不同,相应的态度、方法、效果也就各有千秋。粗分一下,大概有四重境界:
第一境界,任务型阅读。比如学习各种实用技能,应付复杂艰辛的从业入门考试、资格考试、等级考试,纯属谋生手段,为生活而读书、为饭碗而考试。严格来说,这种阅读带有被迫性质,不得已而为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非兴趣驱动,被动阅读,难言乐趣。
第二境界,愉悦型阅读。这种阅读纯粹是因为喜欢、为了快乐,不带明显功利目的,既轻松又放松,与看电视、看电影、网上冲浪并无二致,或文史哲、或大自然,或旅游探险、或科幻动漫,或名家名篇、或网络新作,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跟随作者游走江湖、穿越时空、深入心灵,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随心感知自然人文、人间冷暖,在阅读中享受共情和代入感,从而弥补人生缺憾,通过徜徉书海,与作者、传主、主人公一同喜怒哀乐,让心田得到滋润,让生命得到升华。
第三境界,提高型阅读。注重学以致用、学习借鉴,具备一定的鉴别力和较强的进取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提高境界、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明末清初,满人八旗军入关和明军作战,高级将领人手一本《三国演义》,学习各种兵法战例。三国东吴名将吕蒙曾因勇猛少文被称“吴下阿蒙”,在孙权的劝导下,以勤补拙,笃志力学,终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白衣渡江,计取荆州。
第四境界,参悟型阅读。通过读书,洞悉人性、读懂人心、悟透社会,明白如何利用人性的优点和缺点,培养超越常人的大局观、分寸度、权变法,从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或纵横捭阖、经世济用。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是个中高手,概因做大事者首先是卓越的领导者,懂人用人是第一要务。曾国藩终生读书修炼,以“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标准严格自律,以一介书生成为中兴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其每出一言,无不体现出对人性的洞察,比如,与多疑者共事则事必不成,与好利者共事则己必受累;无实学却徒有虚名当知有祸变;天下古今庸人皆以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人才皆以傲字致败;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古来凶德致败者,曰长傲,曰多言。可谓字字珠玑,不由你不服。
读书数量很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毕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人读书未必多,却能把书读活,越读越明,他们读的是无字之书,悟的是人心物理,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读书识字最少,却泼辣干练,管理有方。反之,有的人读了大量的书,却把书读死,越读越傻,把自己变成了“两脚书橱”,除了夸夸其谈,百无一用,西晋的王衍,士林推崇、朝廷看重,赵国的赵括谈及兵法,无人能及,但清谈可以欺世盗名,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战争,不信清谈和名气,只相信谋略和实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毕竟是空头理论,真才实学最终离不开社会实践。一个都没见过橘子、橙子和柚子的人,任你怎么讲解都很难想象,你用实物讲解,只需几分钟就明白了。
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用一辈子,“学富五车”印制成书可能也就几本书,“半部论语治天下”概非虚言;工业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方可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辈子读书,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终在于业余时间如何运用,业余时间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平庸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成就非凡的人必定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的人,在相同环境、相同条件的业余时间里,十年之后,一个不断读书学习的人足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另一个放弃学习的人,则可能非常平庸。
(作者吕留献单位:中央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