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跳出历史周期率,中共打算这么干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问题,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1516685136947511.jpg

据《人民日报》报道,最近,一些地方对城乡低保、产业扶贫等领域开展巡察,巡察组将监督举报便民联系卡张贴到每家每户,沉到基层找线索,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让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无所遁形。群众监督,正和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方式一起,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这一消息很简短,传递的信息量巨大:反腐的步伐不会停歇,群众监督成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力推手。

那么,其中的逻辑何在呢?

缘由

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兴起时,往往让人有“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感觉,而到了王朝的末叶,通常是王室衰败,政权操纵于极少数君主亲信之手,乃至卖官鬻爵,腐败横行,或者军阀拥兵自重,各据一方,全国混乱。这样的情况循环往复地发生,让人觉得印证了中国传统上“天道恶盈”的中庸哲学,以及从中国很古老的时代就出现的五行更替的自然观。于是人们便产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前人田地后人收”、“顷刻兴亡过手”等等的历史感叹。

中国历史上的世袭王朝无不有这样的病症。王朝建立初年,或者有雄才大略且能体察民情的君主,或者有处事灵活而能力突出的官僚集团,或者因为结束了战乱与无政府状态、重建秩序而获得民众的暂时许可,都会呈现兴盛局面,内部变得安定,对外扩张领土,如果连续数任君主能维持这一趋势则会出现所谓“盛世”。但统治稳定时间一长,统治者变得自满而骄奢,统治阶层内部裂痕增大,产生更多的冲突乃至演化为战争,民间的反抗日益激烈,一个王朝就不断朝着衰落的方向走下去。

世袭王朝集政治权力于一身,没有留给人民监督的权利,以至于腐败一旦出现,便一发不可收拾,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约束它扩散。这样的怪圈,对人民危害很大。

历史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看到作为抗战合作者的国共两党可能在战后爆发冲突,黄炎培等六名身处两党夹缝中的知识分子,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前往延安会见中共领导人,既是为了缓解心中对未来的焦虑,也是试图为经历外敌入侵劫难之后的中国寻找一条正确的出路。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黄炎培,既为他在延安看到的清新蓬勃的风气感到振奋,也为这种气象能否始终持续产生担忧。他与毛泽东之间发生了著名的“窑洞对”。

针对黄炎培的主要疑虑——“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初起时意气勃发,人人奋进,一旦成功之后,逐渐懈怠,惰性逐步取代活力,最终走向僵化,乃至无药可救的灭亡——毛泽东的回答是,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可以走出这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防止政府的松懈,让人们各负其责,避免产生“人亡政息”的情况。

时隔67年,2012年12月,习近平在走访民主党派之时,重提毛主席的历史周期率谈话,称仍然是对共产党很好的鞭策与警示。这一提法意义重大:第一,体现了对中共当时严峻形势的清醒认识。之所以提到历史周期率,更是在着重警醒全党。第二,也充分体现了中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坚强意志。

2017年11月,王岐山在《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称,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破解历史周期率。共产党长期执政,面对的严峻挑战是权力容易被侵蚀、党的干部脱离群众。全面从严治党,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问题,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举措

据《人民日报》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不定期“回头看”,随后,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纪检组,后又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些举措让党内监督之网越织越密,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

一个例子是,2016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率先在三个省市试点,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释放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强烈信号,党内监督也由此打开新的局面,翻开新的篇章。

党外监督方面,针对保持党员干部的透明、干净和担当,中共加快了实行党务公开、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此外,还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现实中,纪检监察干部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灯下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纪检监察干部甚至“主动出击”,以手中职权与被调查、被监督对象进行利益交换,由监督者蜕变为寻租者。凡此种种,莫不是监督执纪者原则失守、政治动摇的具体表现。

针对以上现象,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监督”列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好经验好做法之一,要求长期坚持、不断深化。习近平说,“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综编/海外网 刘思悦)

(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