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体会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这篇讲话的一部分,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一文,收录进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今年2月19日,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1周年的日子。我们深切缅怀和追思的同时,还要学习小平同志崇高鲜明而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牢固树立信念。早在苏联求学期间,邓小平同志就立志“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在此后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个人处境如何艰难,无论革命道路如何坎坷,邓小平同志都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是的,信仰对我们青年党员而言,犹如指南针对航行大海的帆船。船无司南,方向不明,就会“迷路”;人无信仰,精神上就会“缺钙”,意志上就会“迷茫”。没有信仰的干部,终日浑浑噩噩、恍恍惚惚,累月忙忙无用、碌碌无为,长年不明其所向、不知其所止。青年党员,生逢大好时代,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论语》有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代儒生志士,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仰;新时代的青年党员,也应有胸怀“为党、为国、为民”的理想和信仰,有誓言“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情怀,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始终坚定信念。邓小平同志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面对战争年代里的枪林弹雨,他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面对新中国建设的艰难局面,他励精图治、百折不挠;面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他信念执着、从不消沉;面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他冷静观察、从容应对,他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这启示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奋进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信仰,更要坚定人生信仰不动摇。应当说,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曾有理想信念,但唯有坚定信仰、始终不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理想信念化作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才能成为人民拥护的好干部。我们党员干部应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前面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抵御住人生道路上的螟虫邪风、惊涛骇浪。
忠诚坚毅笃行。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是的,热衷空谈不能实现理想,惟有奋斗才能成就信念。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理想信念坚定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革命理想高于天。”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发展事业的历史,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进步。进入新时代,要把国家发展得更好,也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坚定信仰,锤炼党性,当前就要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学习邓小平同志矢志不渝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执着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韧不拔、风雨无阻,坚定不移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以笃行人生信仰之力,让理想信念终成为现实。(华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