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开往春天的绿皮车

秦巴山区早春的凌晨,缓微地,木讷地,吐露着光亮。我和小朱坐的慢火车从汉中驶离,车厢像摇篮,经过铁路的分岔,晃晃悠悠,唱着慢四节拍的歌谣。在蓝幽幽的春光里,我们同火车一起摇摆,还有下去一拨、又上来一拨的山里老乡们。

守候贫困山村,方便老乡出行。这是一趟运营了40年的火车,绿皮,走走停停,穿越我国4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为了山区群众早日脱贫,即便面临亏本运营的窘境,火车票价也一直未提。

列车走过的地方,山重水复,有的村子不通汽车,有的地方修路不好走,老乡们赶集、探亲,孩子们上学,铁路职工上下班都喜欢乘慢火车。就连农村电商小朱,也常坐慢火车进山。

小朱今年30岁,奶白肤色,高挑个儿。她对绿皮慢火车最初的记忆是在5岁那年,第一次出大禹洞村,和爷爷去汉中走亲戚。18岁高中毕业,她又坐着慢火车出村,奔出秦巴山,去了杭州、西安。本来,计划在大城市安居,但参加了一次公益活动后,在外打拼近10年的她,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从省城回村里创业。

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大禹洞村是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住在深山里的人家,靠天吃饭,从地里刨生活,耕种的粮食、特产要背出山,得走十几公里山路。要是村子离镇上远,经常天不亮出门,掏上一两块钱,坐着经济实惠的慢火车去赶场,到集镇卖。过了晌午,东西卖没卖完,都坐火车返回,家远路长的,赶回去已是晚上了。很多年轻人嫌下了苦力又不来钱,便去山外打工,家里就剩下老人,生活更显艰难。

2015年夏天,小朱当时工作的公司发动了一次公益募捐,小朱和同事们翻山越岭,把衣物捐给村里的贫困户。有家女人掉了眼泪,她上有两个老人,老人有两个傻兄弟,日子过得煎熬。女人能干,养了两头猪,一头去卖,却赚不下几个钱,因为把猪抬下山,光运费就好几百块钱;另一头自家吃,年前杀了,做成腊肉吊起来,管一年。小朱进灶房一看,农家的腊肉,用柏树枝、香椿树皮儿熏烤,紧实的瘦肉,连着三指厚的膘,膘那个肥呀,和大城市的猪肉完全不同。不用说,小朱一行人出山时,都从农户家里买了不少山货土特产。

猪,黑毛儿的土猪。鸡,散养的草鸡笨鸡。蜜,“中华蜂”采的野生花蜜。秦巴小山村里种的养的,是城里少见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可是,我心里却特别难过。家乡山好水好,土特产全是宝,但村里人咋还这么穷?不行,我得回村创业,把这些宝贝养好,用火车、汽车运出山,卖到城里去,帮乡亲们拔掉“穷根儿”。小朱信心满满,眼睛放光,嗓门高了八度。

那年冬天,她辞了西安的工作,说服了两个小伙伴,回村“干事业”。他们先和乡镇的干部谈,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几个年轻人已甩掉了“农民壳儿”,吃不了山里的苦,想必就是心血来潮,到头来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小朱他们却坚信,年轻人“上山下乡”,定能为村民们干点事。2016年春天,她和伙伴们编印好猪娃鸡苗发放表,爬了以前没爬过的山,翻了以前没走过的沟,去了以前没到过的村,与70多户村民签了协议,村民们领猪娃鸡苗不要钱。她给农户们拍着胸膛保证,猪啊鸡呀,从现在养到腊月过年,只要不喂饲料,我们一家一家全部上门收货,到时再回收买种苗的本钱。

真到了腊月年根儿去收货,各种意外的“小插曲”出现了。有的鸡,要么“失踪”了,要么卖不掉;失踪了的,没了本钱,找不到“婆家”的,村民给她打电话,她不是在慢火车上,就是已在汉中,正到处找买家。她只得给母亲打电话,全部“买买买”,让村民把鸡送到她家里,由她父母付过钱,在后院养起来。那个冬天,她父母一下养了几十只鸡,当上了“养鸡专业户”。

那些小猪娃呢,在山里撒野窜得欢,长成了大肥猪。而不少人家住在深山老林里,下山的路是一条经年踩出的羊肠小道,别说汽车开不进,就是摩托车也到不了。人可以靠一双脚走,可是猪过磅,下山,往外运,难着呢。

有一户人家,祖祖辈辈住在老旧的土坯房里。房子建在半山腰,磅秤运不进去,两个村民站在高高的长条板凳上,肩膀扛着碗口粗的木杠,杠子穿过一杆老秤的吊环,秤钩挂着绳结,草绳所捆绑的,就是一头倒挂金钟似的大黑猪。

还有的猪,要哄下山。有一次,去收猪,半面山,独门独户一人家,孩子们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七十多岁的老两口,要找劳力抬猪下山,耗时间不说,还得贴运费。于是,几个人手上拿着破扫帚,吆着猪儿下山去。猪儿吊着大肚子,边走边哼唧,好吃的草儿,啃两口。身上的皮痒痒了,在树干上蹭蹭。吃饱了,犯困,屁股一塌,就地卧倒。老两口不急不慌,张着没牙的嘴就笑,含含糊糊地对猪说,说吃就吃,说睡就睡,还不能打,打了就惊,一惊满山乱拱,好好,你睡吧,睡高兴了,醒来接着走。这一走,就从早上走到了后晌。

……

第一年“订单式”养殖的猪啊鸡呀,终于都下山了。出山的公路大修,有的路段不通汽车,所幸有慢火车,运到了山外的城市。

几个人算了算账,除去各种运费、人工费、种苗费,一年赔了十多万元,难道真的应验了当初一些人的断言?而小朱却觉得,“没有白忙活”。小时候,吃家里养的猪肉,感觉特别香,去大城市生活后,再难吃出那种味道,这个味道到底是个啥?这一年,她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这个味道,就是情感。善良纯朴的家乡父老顺应这种情感。老乡养猪时,给猪“吃糠咽菜”,让它们上坡边吃边玩儿,用山里的土法子养大的猪,有纯粹的猪肉香。

创业的第二年,小朱不养殖了,做起了农村电子商务,在网上开土特产销售店铺,经营方式改变后,她的公司当年扭亏为盈。她说自己慢慢接了“山气”,学会了向大山妥协,也找到了更多的途径帮着村民一起致富。

小朱回村,要在宁强站下车。站名叫宁强,其实离宁强县城有四十多公里。车站紧邻“汉江源头第一镇”大安镇。镇纪委书记刘德国带着我去看了镇上的农村电商“孵化园”,有小朱在内的5家电商入驻。以这里为外运中转点,他们收购村民们的土特产和农产品,在网上售卖。

刘书记告诉我,宁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大安镇是全县扶贫工作压力最大的一个镇,全镇人口近5万人,建档贫困户3943户11879人。在精准扶贫中,这两年,他们看到了新希望,全镇58家合作社中,有32家法人是回乡创业人员,年龄在25岁到45岁之间,小朱就是其中一员。他说,小朱他们回村办合作社,开始时没经验,受了不少委屈,不过现在是越来越好了。

站在初具雏形的“孵化园”里,满脚是泥的小朱开心地告诉我,年前,她进山收了两万多斤猪肉,2000多只土鸡,仅宁强的山菇,就发了一万五千多单,全都运出了大山。

二十几年,我都跟着这绿皮车在跑,出山、进山,或坏、或好,一直不断向前,向前。小朱呵呵一笑,眼睛弯得像月牙,中分的短直发跟着笑声一起晃,如流动的瀑布。(唐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