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成都警示教育有效提升教学参与度 摒弃“看客”心态

为切实做好执纪审查“后半篇文章”,创新警示教育方式方法,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纪委会同成都市委党校联合开设警示教育互动教学课程。该课程一改反面案例教育形式单一、单项灌输的传统教学形式,将案例、问答、测评“三要素”引入课堂,有效提升教学参与度,增强警示教育质效。让党员干部通过参与教学,在感知、互动、思考中摒弃“看客”心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深入反思、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达到知敬畏、明底线、受警醒的教育效果。

2017年,成都市将警示教育互动教学课程纳入市委党校年度干部培训、轮训主体班教学计划并在部分区(市)县试点推广,两级党校全年累计开班40余期,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

组建“三库”,丰富教学资源

建立“师资库”。互动式警示教育坚持把“活教材”用活,通过纪检干部现场授课的形式,把案例违纪点说清楚、把违纪条款讲明白。成都市纪委在全市选拔20余名具有多年审理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党纪法规的纪检监察干部,组建党规党纪辅导员队伍,建立警示教育师资调配机制,组织课前专题培训,将违纪典型案例查处过程与党规党纪运用的实践经验提炼为授课教材,实现释案与明纪的深入融合。

建立“案例库”。在案例教学上,不搞“大而全”“一锅菜”。根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相关部署,重点针对不收敛不收手、“能人腐败”、官商勾结、庸政懒政、家风不正等突出问题,分层分类收集整理2015年至2017年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党员干部严重违纪典型案例,制作平均时长10分钟的案例教学短片20部,形成可拆分组合的“抽屉式”教学案例资源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层级、业务领域、岗位风险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典型案例,选派党纪辅导员进行辅导,实现因人施教、因岗施教、因廉政风险级别施教。

搭建“数据库”。依托治理微腐败、查纠“四风”等重点工作任务,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建立警示教育问题数据库,定期对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追踪分析,有针对性地筛选案例,收集教学素材、更新教育资料,确保警示教育互动教学常态化开展。

坚持“三重”,创新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重规范。市纪委会同市委党校制定《成都市警示教育专题课程实施方案》。教学过程中,党校老师担任教学主持人,负责整个教学活动的整体介绍和现场组织协调;党规党纪辅导员负责案例解析、点评和现场互动答疑。课程采取40人小班制教学,学员平均分组,由组长协助开展教学组织,收集意见建议并做总结陈述。通过“双讲”“双师”的实训化教学模式,使教学双方充分沟通,授课连贯紧凑,课堂组织有序。

教学方式重参与。警示教育专题课程总时长为150分钟,分视频教学和互动教学两个阶段。视频教学阶段,采取“案例+点评”的教学方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把案情中能公开的都公开,不回避现实、不淡化情节,纪实回放、场景重现。将案例掰开揉碎,深度剖析,学员对党规党纪的具体内容现场记忆、现场“消化”。互动教学阶段,主要针对不同的风险点和不易理解掌握的纪律条款,设置议题,组织学员分组交流讨论,分享心得。针对学员提出的具体问题,党规党纪辅导员通过答疑解惑,以理服人。此外,教学还设置了随机抽问、分组抢答、在线纪律指数测试等互动环节,调动课堂氛围,鼓励学员参与。

教学体验重实效。通过体验互动式教学,学员们普遍认为: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警示教育,感染力强,深受震撼,效果明显;影像案例生动形象,有强烈的真实性,印象深刻;案例选取精准,辅导点评到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教学效果反馈问卷结果显示,有74.8%的学员认为“非常好”,24.8%的学员认为“比较好”,“希望在警示教育课程中更多的采取互动教学”的学员达到99.1%。

贯通“三段”,深化教学成果

教学辅导阶段,突出问题剖析。针对个别党员干部参与警示教育心不在焉做“看客”、错把警示当“故事”的思维误区,引导教学对象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使相对抽象的党规党纪有了具体的形象支撑,便于记忆掌握,容易入脑入心,让教学对象能从主观上自觉接受教育,将党规党纪转化为行为约束。

引导反思阶段,突出界线把握。坚持结合案例,客观展示党员干部被“围猎”的“污染源”,剖析违纪人员蜕变历程,把明确纪律红线、法律底线、政策界线作为警示警醒的核心,从监督执纪问责、“四种形态”转换情形等的实践运用进行讲授,形成强力震慑,使教学对象深刻认识到违纪代价,产生道德耻辱感,从而常怀敬畏之心,自觉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提高运用阶段,突出风险防范。坚持把预防作为警示警醒的关键,从强化“四个意识”、查找廉政风险点、健全和完善防控举措等角度进行指导,使教育对象在严管自身和身边人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履行好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全面从严治党压力传导到所在单位。(程季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