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观鸟
起个大早,去吴城看鸟。
冬季水枯。那条著名的水上公路就这样沿着芦苇荡直直地铺陈前方。前方遥遥无尽,给人后会无期的沧桑感。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芦花,动荡在历史烟云里的浩渺长风,此刻正化身贪心的金匠,将太阳的光芒悉数“盘剥”,用来装点自己的美。那种美让人忍不住冲下车,野着性子在辽阔天地间,拍起照来。
没有风,数以万计的候鸟用它们美丽的翅膀召唤芦苇,整个湿地瞬间荡漾起金色的浪波。浅滩草泽绵延,穷尽目力,依然望不到边,让人想起西北草原的广袤来。但西北草原的地是干的,草又枯疏,而吴城的湿地草原有水、有紫红的蓼子花、有绿色的薹草、有鱼虾河蚌和无数候鸟,充满勃勃生机,平添许多灵气。
候鸟飞得累了,一只只便漫不经心地聚集在湿地中央,闲谈或者冥想。它们只那么轻轻一站、潦草一排,便成就了“中国第二长城”的奇观。
候鸟筑起的“长城”,是一个王国。谁在发号施令?又或者,它们各自为政、谁也不管谁,也不划分领域、不圈占地盘,将自由种群的天涯浪子精神进行到底?它们怎样繁殖、怎样睡觉、怎样到来又怎样离开?同一种类鸟,模样有细微之别吗?天籁般的和鸣里,能听出不同的声线吗……
三只鸟结伴,大着胆儿向人群飞来。白羽,喙赭色,眼周及额部裸露着砖红色的皮肤,头颈呈黄色,胫与趾的颜色一样,是浅红色,衬得黄白色的虹膜及背腹斑纹更显娇嫩。人群向它们招手,它们却调皮离开。边飞边鸣,发出“咪——咪——”的柔和声响。升高两三百米后,回转到逆风的方向徐徐滑翔至湿地中央鸟族所在地。
着地很是耐人寻味:当中一只鸟先降,双腿下垂,稍向前,头颈下探,双翼扇动向前急跑两三步,然后收拢展开的翅膀,稍事观望才落地;接着,另一只抬头掀翅与之互相鸣叫数声,似乎是获得“安全”的信息后再降落;体积最小的一只最后降落,地点在两只鸟中间。之后,它们仨开始低头用长喙掘泥觅食。
同行的纪主任是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的水利专家,也是一级鸟痴,他告诉我,前为雄中为雌后为幼,这是属于白鹤的一家子。哦,原来这就是白鹤。雄鸟保护雌鸟,雌鸟庇佑幼鸟,当中的脉脉温情和人类多么相似。
候鸟从来不是湿地的“常驻居民”,会不断为自己选择环境良好、安全无忧的栖息地。吴城是鄱阳湖、赣江和修河的交汇处,辖大小湖泊9个,有丰富的鱼蚌虫虾及茂密的植物草茎,是天赐的候鸟越冬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国家级候鸟保护区的核心区以来,为让候鸟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湖区人民,收网上岸,退耕还湖。年轻人外出打工谋生活,年纪大的便守着所剩不多的几亩薄田过日子。怕污染环境,他们宁愿减少产量也绝不向农田喷打农药,尽量少施化肥。劳作之余,许多村民还自发义务巡湖、救助伤鸟。荷溪村有个老叶,多年义务承担好几万亩水面的候鸟监测工作,获得全球自然基金会颁发的“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是目前获得这个奖项的唯一一位中国农民。
不只湖区人民,人人都像爱生命一样爱环境。政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春季禁渔,冬季禁湖,常年禁采,封洲禁牧,畜禽退养,严惩猎杀,“关停并转”,强力治污……有鄱阳湖一湖清水,才有这万鸟齐飞的美好画卷吧。
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一年比一年多,目前种类已达31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濒危的13种。想来,聪明的候鸟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翅膀给好生态点赞呢。
在吴城,我不停遇见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候鸟发烧友。他们带着专业观鸟设备,不时惊呼,白鹤、黑鹳、鸿雁、绿头鸭……
生灵共存,人水共生。美丽的中国梦,应该就是这样子的。(罗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