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大德曰生 党员本色

这是钟扬在西藏日喀则进行植物采样期间留影。新华社发

【事件】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常说的话。

他33岁辞去副厅级干部职务到复旦大学当一名普通老师;他拖着病躯,16年如一日在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藏区进行科考,行程超过50万公里,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节衣缩食、殚精竭虑,帮助西藏大学实现相关领域科研人才、科研立项“零”的突破。

他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着祖国植物基因库,带领团队为我国植物研究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2017年9月25日,噩耗传来,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逝世。他给后人留下的,是一颗颗生命的种子和一串串感人的事迹。

【点评】

生命就那么长,你会如何度过?钟扬的回答是:“要把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若是换一种人生模式,钟扬大可不必放弃33岁就当上副厅级干部的大好前程,大可不必跑去西藏爬上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忍受天寒地冻和几度濒死的高原反应,大可不必在生命有极端危险的状况下仍不顾医嘱继续进藏。然而,有些事业,真的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对钟扬而言,那就是事关一个国家、一国民众未来生存的植物基因库。

“舍小我为大家”“为了人类和祖国的事业奋斗终身”,在“活在当下”和“诗和远方”越来越受推崇的当下,这样的追求似乎显得有些遥远。对于很多人来说,名利更重要,生活品质更重要。可是,这个社会总要讲奉献,总要有人牺牲,有些事业与个体的安然享乐总是难以两全,需要取舍。

“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这就是钟扬的取舍。看似理性的学术语言背后,蕴涵着的却是大写的爱。

舍弃安逸舒适的工作、舍弃与妻儿的相守,去最需要他的地方。这是一个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赤诚,是一个植物学家对国家“植物领土”的守护,是一位老师对于延续专业教育传承的责任。每一种身份的自我认同和恪守,都弥足珍贵。

一定会有人说“这样的人真傻”。殊不知,正是如钟扬一样的“傻人们”甘作先锋,抛弃个人名利享乐,把命运交给挑战与艰难,才换来了我们的安逸生活,才铸就了国家由大变强的基础。他们的“傻”来自于坚定的信仰。

钟扬是不在乎生命吗?当然不!

正因为知道生命很珍贵,他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造福万千苍生的科研事业中,他为的是别人的生。

钟扬畏惧死亡吗?也不!

他知道他的研究与学科发展并不会因为他生命的终结而停滞。他在每一天有效的生命历程里,都在为未来做着规划,不仅自己践行着,还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去完善这门学科,让科学探索的血液一直流淌下去。他留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会在未来生根发芽。

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坚忍不拔,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网言网语】

不忘初心,为执着奉献而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光泽 陈传明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钟扬教授这样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就像一股清泉,他的坚定与执着值得每一位共产党人学习铭记深思。

——余杭 舒有良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钟扬教授身体力行地为我们诠释了“师者”的含义,他不仅为学生留下了基因之种,更将精神的种子播撒给了每一个在为中国梦奋斗的人。

——清流 王圣荣

大爱无疆,别样人生。虽然他无力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却扩展了它的宽度。不忘初心,播种梦想,生命当如是度过。

——溧水 牛睿欢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培育了一代代“不通世故”“对自己和家人抠门,为民为公无私”“将生命的延续寄托于事业传承”的优秀党员。

——明溪 蔡建英

人民公仆只要淡泊名利地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实现人生价值。

——秀屿 杨新宇

(王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