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阜宁

阜宁:运用“1234”工作法 推进巡察工作精准化

2017年以来,阜宁县委先后开展了四轮巡察,实现了镇区巡察全覆盖,工作中该县从“深度、广度、角度、尺度、高度、力度”六个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提高巡察工作成效的方法和途径,运用“1234”工作法,做到制度化、科学化、精准化推动巡察工作,通过巡察累计发现各类问题239个,移交问题线索200余条,已经立案89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在全县上下形成强大声势。

明确一个定位,把准工作方向。始终明确政治巡察定位,以“四个意识”为政治标杆,督促被巡察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讲政治、懂规矩、抓落实、守纪律,坚持做到四个必看。即:遵守党规党纪落实组织领导,遵守“六项纪律”情况必看;对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是否存在“打折扣、搞变通”情况必看;党委(组)班子是否坚强有力,班子成员“四个意识”强不强,是否存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情况必看;党委(组)书记是否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谋划和推进本单位重要工作情况必看。

强化两种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巡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节奏快、要求高,县委巡察建立“上下班制度、集体学习制度、会议制度、保密制度、信访接待制度、沟通协调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奖惩考核制度”等八项制度,要求巡察期间个人无条件服从、服务于巡察工作,规定每天晚上定时交流当日巡察结果和心得体会,使巡察工作制度化、责任化,确保方向不偏、步子不乱、压茬推进。二是强化廉洁意识。巡察的过程是一个纠错的过程,需要随时面对被巡察单位相当烦多复杂的人和事。面对被巡察单位,要求全体成员树立“廉洁意识”,巡察期间不接受被巡察单位集体和个人任何名义的吃请,不接受任何名义的馈赠,做到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保证巡察全过程清清白白、干干净净。

把好三个关系,摆正身份位置。一是既要体现权威,又要相互尊重。无论是巡察前的沟通交流、巡察过程中对问题的查摆,还是反馈整改督查环节,都要本着实事求是、有理有节的原则,做到不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不将小事放大;也不将西瓜说成芝麻,不大事化小。对少数不配合、整改有情绪的单位和个人,义正辞严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督查交办、限期整改。二是既要严肃认真,又不咄咄逼人。巡察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旦启动就必须快节奏的开展各项工作,以保证巡察的效果。要想在个别访谈、财务账目中发现问题,就得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善于举一反三、前后联系、互相印证,不能放过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工作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用询问的语气,少用质问的口吻;多作有益的交流,少作严厉的批评。三是既要客客气气,又不拉拉扯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要坚持原则,尽管以后工作还要互相打交道,尽管一些组员都是临时从各相关单位抽调的,且同事、亲友、邻里等各种关系交织,有时有的问题会让被巡察单位感到难堪,但是绝不能私下关照、瞒报问题、一团和气,甚至出现假公济私、拉拉扯扯等不正常现象。

坚持四个到位,保证巡察成效。一是动员发动到位。巡察正式进驻前与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充分对接,确保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对被巡单位负责同志的汇报材料认真把关,让被巡单位积极主动地接受巡察组的监督检查,让普通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积极参与,造浓氛围,形成震慑。二是问题梳理到位。采取谈话后置法、工作底稿法、每日交流法,通过组长碰头会、小组讨论会、组务会,每日定时交流,根据不同侧重点进行分析研判,对有关联性的问题进行划线归类,形成证据链。三是总结报告到位。进驻一个星期后就规划做好报告撰写准备工作,确保发现问题精准、总结报告有力,向县纪委主要领导反映重大问题证据充分、全面及时,向县委主要领导报告情况客观公正、精准表达。四是反馈整改到位。建立问题清单、明确责任、督查督办、严肃问责,反馈会议的规格不减,整改措施严格审查,成效评估科学合理,对巡察成果运用不到位、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单位和领导,进行严肃追责,确保巡察成果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