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纸条” 垒起新高度
名只有高中文凭的普通工人,缘何成为拥有7项国家专利、15万字学术专著的“专家团队”领头人?他又如何能成为带电线路上的“救火队长”和“状元技工”?许启金的秘诀并不神秘,他靠的是一张张不起眼的“小纸条”。
50多岁的十九大代表许启金又有了新创新!
利用这一创新,电网公司的线路工人在更换避雷线时可以做到“既省时又省力”。“以前需要两个人一起完成的工作,以后可以一个人完成了。”许启金说。
许启金是安徽省宿州市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和高压电线打了30多年交道。带电作业是一项技术要求高、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的工种,而且维护、检修往往充满触电、高空坠落等难以预测的危险。如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危险系数,是许启金多年潜心钻研、创新攻关的课题。
1983年,高中毕业的许启金刚进入电网系统工作时还是个“门外汉”,但他认为,“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不能没有技能,不能没有理想和追求。”许启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好电工。
白天,许启金跟师傅爬电线杆;晚上,他自学电力专业知识。在周围人眼里经常见到的是,许启金每天随身带一本书,在口袋里准备很多纸条。在工作间隙,他把书中遇到的重要的知识点抄在纸条上,或做成问答题,到了晚上再仔细地整理、记忆。这些纸条,垒起了许启金电力专业知识的高度,也为他熟练掌握专业中各种规程、规范打下厚实的基础。
30多年来,许启金自费购置了大量专业书籍。对每一本书,他都是翻来覆去地钻研,并通过“小纸条”梳理要点、记录难点、总结创新点,最终融汇到自己的实践中。而对于在其他同事那里看到的相关书籍,他也想方设法借来,废寝忘食地学习。同事张永有一本输电设计的书,被许启金一借就是3年。“借的时候,书还是半新的。3年后,再看这本书,被他翻看得连书皮都没了。”张永说。
靠着“小纸条”得来的工作经验,许启金熟练掌握了线路安规、运行规程、施工和验收规范等,对线路的巡视、检测、检修样样精通,被同事亲切地称为“金牌许老九”。2003年全省首批输电线路高级技师鉴定时,他以理论93分、技能97分的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鉴定。
由于许启金的专业理论及技能过硬,安徽省电力公司邀请他编写《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考核培训标准》。他自己也编写了15万字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岗位培训考核典型题库》,题库里的所有内容,都是他在30多年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每次发现问题,就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头写在小卡片上,这样的小卡片足足上万张。”许启金说。
2007年,许启金被安徽电气工程职业学院聘为兼职培训教师,走进高校课堂授课,成为当时唯一一名被省公司聘用的技能型讲师。
许启金爱用“小纸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收集一线检修查错排患的细节,更能激发他“无事故零差错”的发明创新灵感。
一次带电作业中,许启金亲眼看到有个工友不小心从杆塔上摔下来,虽然保住了命,却摔断了腿。于是,许启金将研发重点放到防坠落保护措施上。为此,他把自家阳台改造成实验室,在“小纸条”上记下需要的材料清单、急待攻关解决的难题,反复琢磨思考,一遍遍试验改进,用一年时间摸索研发出“软梯作业防高空坠落自锁器”,并获得国家专利。
2016年,许启金发现在架空输电线上检修十分消耗体力。线路工人吊挂在高压线下,移动时需要靠双手拉动绳索才能前进,不仅耗时而且费力。于是,“空中电动作业车”成为他“小纸条”的又一新攻关课题。“小纸条”传递着智慧火花,破译着创新密码,许启金买来一辆电动车进行拆解,钻进加工坊里切割、打磨部件。经过反复试验,空中巡检电动车研制成功。
为了更有利于电网检修维护,“小纸条”也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50多岁的许启金学会了各种软件编程,实现了检修现场操作图像化。
30多年里,许启金消除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隐患6700多处,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零差错。他带领创新小组成员完成创新13项,累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60多个,用“小纸条”实现一个个岗位跨越,攀登一个个事业高峰,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助力添彩。
如今,许启金的“小纸条”,已被他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借鉴,成为一种科学管用的工作方法,更成为引领带电检修人干事创业的宝典,激励大家开拓进取、创新前行。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许启金的“小纸条”目前仍在积累着。对于他来说,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记录,才能保持住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向着更高的阵地冲锋,实现一名党代表的使命和担当。(王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