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数据铁笼”使监督更精准
![]() |
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草芦坪村村民在民生资金监督终端机上查询资金发放情况。 |
“我的危房补助款怎么少领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九龙屯村村民薛凤林无意间在村口的民生资金监督终端机上查询发现,自己享受的危房改造补助款是12300元,可实际到手11800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薛凤林随手通过系统发出了举报信息。不久,他就收到了镇纪委答复——村委会会计张贵平以“手续费”“照相费”等为由,克扣22户村民危房改造补助款共计15800元。目前,张贵平已受到严肃处理,违规所得也返还了群众。
如今的贵州,一张无形的大数据监督巨网正在全省范围内铺开,像这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越来越无处遁形。从2017年2月开始,贵州省纪委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督方式,开展“数据铁笼”监督试点工程建设,陆续建立了民生资金监督系统、“三公”经费监督系统、执纪审查监督系统和民生监督业务管理系统,实现资金流转、权力运行的全程记录、追溯和预警。
“最难的是数据共享,但贵州具备这个条件。这几年贵州在政府数据‘聚通用’方面取得很多成效,为‘数据铁笼’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省纪委监委调研法规室主任李娟说。
围绕“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干了什么事、效果怎么样、有没有问题”这条主线,贵州省纪委监委建立了民生资金监督系统,并于去年10月上线运行。该系统不仅引入了公职人员的个人信息、工商数据、死亡数据、房产信息异常分析等10个比对模型,还打通了与民政、人社、住建、卫计、移民等主管部门的数据共享信息壁垒,能够快速筛查锁定问题线索。
“这10个对比模型就像一张红外线探测网,只要触碰到任何一点都会引发报警。”李娟介绍,民生资金监督系统可批量式发现并收集异常数据,纪检监察机关再进行线下核实查证。
截至目前,民生资金监督系统已经采集了4.4亿条民生资金类数据,通过比对发现了18.8万余条问题数据,涉及金额7亿元,经线下调查核实发现了4862个违规问题。
“变事后监督为过程监督,是‘数据铁笼’带来的明显变化。”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吴传检表示,这种管理预判化,有效压缩了公职人员的权力寻租空间。
以往,“三公”经费支出一直是腐败的重灾区。此次“数据铁笼”试点工程就针对这个顽疾,在省直单位现有监督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了功能更加齐全的“三公”经费监督系统。
以贵州省财政厅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为例,现在就增设了“向洗浴中心、高尔夫球场等特殊收款人转款”的事前禁止、“公务卡向特殊收款人转款”的事后预警、“行政事业公务接待费”等支出事后预警等监督规则,及时拦截不符合规定的“三公”经费支出行为。系统运行以来,已完成1137条禁止、拦截和预警数据,涉及金额达1558.4万元。
此外,为了破解“灯下黑”问题,试点工程还专门建立执纪审查监督系统,通过数据留痕,实现权力留印。省纪委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副主任刘浩介绍,该系统能够实现执纪执法全环节留痕溯查、审批动态跟踪、限时自动预警督办、数据自动汇总统计。
“目前,‘数据铁笼’监督试点工程还处于探索阶段,廉政风险的精准识别和快速反应的功能还在逐步完善中。”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夏红民表示,下一步,省纪委监委将充分运用社会公众提供的海量监督数据,以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搭建线上线下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进一步扎紧扎密“数据铁笼”。(本报记者 邱 杰 通讯员 尹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