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槐米飘香

吴小丁去大塘县调研乡村振兴课题,走了几个乡镇,最后一站是塘西乡。

大塘是远近闻名的蜜橘之乡,早在几十年前,蜜橘便成了大塘的代名词。吴小丁却意外地发现,塘西乡居然没种蜜橘,漫山遍野都是槐树。他还是头一回知道本市还有这么一个专种槐树的地方。此时正是槐米飘香的季节,一簇簇黄中泛白的槐米,密密地悬挂在一棵棵槐树的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行走在乡村连绵的缓丘,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让人陶醉。槐树掩映的村庄,家家户户门口架起大铁桶煮着采摘下来的槐米,浓浓的香味似乎要把路人肚里的馋虫钓出来。

为什么这里另起炉灶,走的是槐米产业之路?见吴小丁满脸诧异,乡长柳兴国便告诉他,塘西的槐米产业,是有故事的。

柳兴国把吴小丁带到一棵高大苍老但依然不失翠绿的槐树下。“这是全乡那些槐树的母亲或祖母,我们称它为母槐。”柳兴国说。原来,这棵大槐树已有上百年的树龄了,那时候,塘西人就靠它扦插了一棵又一棵小槐树种在门前屋后,依靠一树树槐米支撑着艰难岁月。到后来,他们又把槐米加工成各种食品,让它们成为走向远近市场的商品。这样,大槐树的后代便遍布全乡的山坡荒野,而塘西人的生活,也因为它们越来越滋润。

上世纪80年代末,市里(当时的地区)决定大抓蜜橘产业。一时间,媒体纷纷报道发展蜜橘产业的种种好处,市里县里的各种会议上,发展蜜橘产业也成了最热门的话题,全市上下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了。许多地方纷纷把山上的松树、杉树以及梨树、桃树等果树砍光,让位给蜜橘树。大塘本来就是蜜橘之乡,更被列为重点县,在很多乡镇,除了稻田,凡是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了蜜橘。

然而,塘西乡却一棵槐树也不肯砍。

县里的领导们到塘西检查时,兄弟乡镇到塘西参观时,对乡里的做法都表示不理解,建议乡里抓进度,按地区的要求砍掉槐树改种蜜橘。后来,甚至有人借机议论乡领导不作为,写信反映到县里。

那一年,市里召开产业发展流动现场会,塘西也是其中一个被抽查的参观点。那天,尽管遍地槐花开得一片温馨,可前来参观的领导脸色却冷若冰霜。大家知道,蜜橘是当前全市抓的头号产业,没想到在产业基础最好的著名橘乡,竟然出现这样的“盲点”。就在大家对乡党委书记、乡长的表现冷眼旁观时,没想到,他们给每位参观者递上了一份材料。

这是省农科院专家组按该乡的请求所做的一份调研报告。现场会上,乡党委书记还大着胆子念了一段内容概要:根据专家检测分析,塘西的土地和其他地方不同,更适宜种槐,不适合种橘;塘西的老百姓对槐树感情深厚,没哪个愿意砍了它们改种其他;塘西的槐树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假以时日,产业前景看好……

正当大家面面相觑时,带队的领导翻了翻报告,摆摆手说,让他们先试试吧,也许时间会有一个交代。

塘西的槐树就这样保存了下来。

“前些年,柑橘‘黄龙病’暴发,大塘的橘农遭受重大损失,塘西百姓的收入却依然稳步增长。这里也是全县贫困户最少的乡。现在,其他乡镇吸取‘黄龙病’教训,也在砍掉橘树后,夹杂着种些其他果树了。”柳兴国着重补充道。

柳兴国拉着吴小丁走到大槐树东面,指着树下一块水泥碑,“看到了没?这是当年乡里百姓自发建的。”凑近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八个字。

吴小丁感到,那字的笔画特别有力。

(作者李伟明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