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阳刚是足球的底色
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是球迷的盛宴。很多人记忆中,必定会有某个火热夏天与足球有关的故事。无论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抑或是足球“白丁”,都可以有钟爱的球队、爱慕的球星。你会随着他们在场上每一次奔跑、配合、跌倒、攻防而欢呼呐喊、欣喜若狂、提心吊胆、悲伤落泪,一枚小小的足球,搅起全世界的情绪。
作为竞赛性的运动,足球是综合个人技术、球队战术、团队配合的集体运动,也是激情、智慧、灵感的集合,更是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的合体,它的本色是血性阳刚的。比如曾经强大的中国女足,就被冠以“铿锵玫瑰”这样炽烈的称号。
血性阳刚是对战斗和胜利的渴望,造就了世界杯赛场上一幕幕荡气回肠、夺人心魄的史诗般活剧,成就了无数永恒的经典——那年,17岁的少年贝利,以致命的灵感演绎了桑巴足球卓越非凡的技艺;那年,马拉多纳用12秒带球连过5人、穿越英格兰队整个半场打进梦幻般进球;那年,博格坎普在阿根廷禁区内施展的“凌波微步”惊世骇俗;那年,大罗、小罗和里瓦尔多“3R组合”领衔的强大巴西队用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捧走大力神杯……
血性阳刚是绝不言败、愈挫愈强、向死而生的勇气。在本届世界杯小组赛中,卫冕冠军德国队首场爆冷输给墨西哥。第二场对阵瑞典,被对手先攻入一球,扳平比分后己方又被罚下1人。就在命悬一线的巨大压力下,德国队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一丝不苟的战术纪律,在终场前“读秒”逆转,跌宕起伏的过程让无数球迷感觉像坐了一次“云霄飞车”。
血性阳刚是果断勇敢的个性彰显,绿茵场是展示民族性格、个人才华、足球文化的舞台。对很多人而言,世界杯就是巴西热烈华丽的桑巴、是阿根廷球员飘逸的长发、是德国人钢铁的神经、是荷兰的全攻全守、是黄金一代的西班牙……世界杯还是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是齐达内“马赛回旋”的舞步、是贝克汉姆的“圆月弯刀”、是苏克“能拉小提琴”的左脚、是“追风少年”欧文的一骑绝尘……
血性阳刚不止于胜者的荣耀。输掉点球大战、英格兰止步四强,“坏小子”加斯科因掀起球衣掩面而泣的画面,是1990年意大利之夏最令人动容的瞬间;在巴西人山呼海啸的狂欢中,巴乔双手叉腰、无助地站在点球点上,1994年夏天玫瑰碗体育场中那个忧伤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世界杯历史上;2006年世界杯决赛,齐达内不堪马特拉齐喋喋不休的侮辱和挑衅,一头将其撞倒在地,被罚下场,“足球大师”黯然离去,只留下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落寞背影……全力以赴而终于无力回天的斗士因为奉献了一场伟大的比赛同样赢得了球迷的尊敬。
足球世界杯成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血性阳刚的底色,使它超越了名利场,能够同时承载荣耀与失败、智慧与阴谋、幸运与失意、欢呼与泪水,让人为之痴狂、痛并快乐。
说到这里,想起此前盛传的一组照片:破衣烂衫甚至赤脚的非洲孩子在沙漠上踢球,与衣着光鲜的中国孩子在操场上集体做足球操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虽说过于片面,但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肥胖率、近视率迅速增加却是不争的事实。对独生子女的宠溺、繁重的课业、对安全问题的恐惧,还有当下流行文化中盛行的阴柔之气的助长,使孩子们与应有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成长路径渐行渐远。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无论历史、现在和未来,中国社会都需要对雄奇壮烈、阳刚勇武精神的传承,没有全社会对这种精神的认同,“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就难以落地。没有足够大的金字塔,就没有站在塔尖的足球强国。(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