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军参加所在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共同学习《梁家河》
7月24日下午,东台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爱军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市纪委监委机关第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结合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和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会议学习了纪实文学《梁家河》,部分党员同志结合阅读《梁家河》的心得体会,认真排查个人在“四个意识”、解放思想、担当作为、作用发挥、自我要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分析主观原因,提出对策措施。
王爱军结合亲身经历畅谈了自己学习《梁家河》的感悟。他说,梁家河有“大学问”,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起点、思想起点、信仰起点、价值起点。学习《梁家河》,至少有四个名词需要我们理解和把握。
一是信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市纪委监委机关第一党支部的党员来自办公室、干部室、宣教室、信访室等,在委机关承担着重要职责,要始终做到讲政治有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理想信念。
二是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主动贴近群众、融入到老百姓中去。他向村里人请教如何干农活,如何生火做饭、如何补衣缝被,真正成为一个农民,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带领乡亲们干成了一番事业。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工作中,要相互“补台”,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合力破解工作中的难题,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进位争先。
三是吃苦务实。习近平总书记在16岁到22岁的青年时代里,从繁华的北京来到陕北偏僻的山村,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带领村民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梁家河的乡亲们把劳动叫“受苦”,把农民叫“受苦人”。在《梁家河》一书中,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干活不“撒奸儿”。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苦乐观,培养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
四是读书修身。在梁家河人的印象中,习近平总书记常翻阅一本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里还不忘拿书阅读。对习近平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他说:“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时刻存有本领恐慌的意识,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通过读书来提高思想境界,通过读书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读书来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树立大格局、大情怀、大境界,正确处理好“名”与“利”、“得”与“失”的关系,在践行“两个维护”、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自身建设上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