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 老屋
![]() |
拆房前,我与妻子回了趟老家,请村干部在老屋前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再见了,老屋;再见了,过往的岁月。就让这张照片,记下我的乡愁和艰辛,也留下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见证。
有人说:“乡愁是一碗水、一盏茶,或是一杯酒。”我的乡愁,就在我那亲手建起的老屋里。而现在,我就要与它说再见了。
四十一年前,我从部队退伍回乡,家里只有一间土坯房。随着儿子的出生,家里几个人忙活起来,屋子就显得更小了。次年,我们兄弟分家了。祖上的老灶按习俗归大哥家,我连打灶做饭的地方也没有。想在大厅角落烧炉子,哥嫂不同意,嫌烟火呛人。我又在公共楼梯底下砌了个箩圈灶,没几天,路过的宗亲有意见了,抱怨灶烟熏人,要我们另想办法。无奈之下,只好请师傅在母亲睡的小房间里,打了一个袖珍的透烟灶。旁边放上水缸、小饭桌等家什,余下的地方只剩一个床位。
这个透烟灶一用就是两年,妻子每天早起煮饭,要出厅进厅,曲曲折折。若逢雨雪天,更加麻烦,还影响母亲休息。每到刮北风,黑烟会倒灌进房,熏得一家人睁不开眼睛。眼看这样下去太遭罪了,咬咬牙,我和妻子下决心建新房!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温饱尚难解决,要建房,谈何容易?但我们不气馁,凭我在公社电影队工作,每月有三十元左右的工资,家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工分分红,又尽量省吃俭用,全家人的布票也舍不得花。1979年春节期间,经长辈们允许,决定在老屋背开基。紧接着,审批地基、批砍木材,请人勘地形、定基线,请泥水师傅放大样,请亲朋乡邻打地基等,真是一环扣一环,非常操劳。
选中的地基系斜坡型山场,最高处有一丈多,极其难挖。为加快速度,我去公社煤炭厂买来一些雷管,让堂弟帮助放炮。却因多装了一节火药,一声轰响,山石漫天而下,其中一块大石头落在大院门口。那天巧逢我叔父的老战友来找他叙旧,午饭后听到炮响,两位老人同时出来查看究竟,那块石头就在离他们一米多处落下,着实吓人。幸亏有惊无险。可老屋的顶被砸了许多窟窿,房未建成先赔瓦,凭空让我心里添堵。此后,只好用钢钎、羊角锄开挖,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慢慢地边挖边运土石方,150平米的地基,竟然打了近一个月。
为省钱,两万块土砖,基本上由我们夫妻自制。从挖土、斩稻草、挑水润泥,到牵牛踩泥、沤泥、翻砖泥,再牵牛踩泥,然后修砖坪、脱坯、削砖、上堆、遮盖,再请人运回屋基。盖房需要大量稻草,我们还曾四处讨要。放好一塘砖,抽空又放下一塘。每塘砖一般脱坯五六百块,积少成多。
那时,只有泥水木匠师傅需要付工钱,其他的都请亲友乡邻帮工,包括砍树、运料、建房等。只管三餐饭,喝白开水,没酒喝,招待的烟也是用卷烟纸自卷。为顺利建好新房,我向亲朋好友借了1300多元钱,1300多斤粮食,足迹遍布各村,屡遇贵人。我工作外出放电影,很少在家,连安大门也由亲友们帮忙操持。
三间“蜗居”建成后,为省钱,里外墙壁的粉刷我全包了,虽然刷得不算太漂亮,却也心满意足。记得当时石灰浆把我的手掌腐蚀坏了,至今右手掌还非常粗糙,也见证了当年能吃苦的精神。1980年春,我们乔迁新居,从此有了较好的居住条件,也有了间像样的厨房。
就在我们建好新房的那几年,全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多的村民涌向城市,开始了打工或创业之路。我们的世界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子,更多的新鲜事物奔涌而来,更多的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光阴荏苒。到2003年,我家已在江西瑞金市区买了房子,举家入住城里。房子是开发商建的,我们只要签订合同、交足房款、简单装修一下就可以了。多年以前自己建房的艰辛,一去不返了。老家那栋土木结构的老房子,从此闲置下来。为防止漏雨坍塌,我每年都要回去捡瓦,辛辛苦苦呵护着它。
后来,政府关心民生,号召拆除闲置房,扮靓新农村。接到村里拆屋的通知后,我心里五味杂陈。靠亲朋好友和乡邻们大力帮助建起来的老房子,我就要和它说再见了,真是有万分的难舍。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响应号召,支持村里工作。加之新旧交替,本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便与家人商量,下决心,拆!
拆房前,我与妻子回了趟老家,请村干部在老屋前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再见了,老屋;再见了,过往的岁月。就让这张照片,记下我的乡愁和艰辛,也留下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见证。
(钟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