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活地图”是怎样炼成的?
“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中国新闻奖”……把这些业界孜孜以求的荣誉放在一名并非新闻科班出身的新闻工作者身上,有点不可思议。然而,他做到了。他就是曾任闽东日报社总编的王绍据——虽然少年辍学,但经过自己不懈努力,成为令人敬佩的新闻人物。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干部群众代表视频连线时说道:“绍据同志,你在那边也是当地的一个活地图,也是个活字典。”
源于一份执着的挚爱
“只要胸怀梦想、永不放弃,即使再苦再难,也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王绍据就是这样的人。
由于家庭贫困,王绍据初中时被迫辍学。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他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夜晚把萤火虫装进蛋壳用作照明,记录所看所想。
从此,王绍据的内心埋下了新闻的“种子”。正如他说的那样:“家庭条件不允许我读书,但我对知识异常渴望,我喜欢记录周围事物发生的一切。”
于是,有经验的老同志去采访他就跟着,有新闻讲座就想方设法去旁听,高质量的写作书籍废寝忘食地读……就这样,少年时期的王绍据成为福鼎当地小有名气的党报通讯员。尔后,经过一步步的拼搏,他又成了福鼎县委新闻科长、报道组组长。
站在这个更高的平台上,有着新闻敏感性的王绍据意识到,作为一名新闻人,不仅要及时报道最新的动态新闻,而且要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凸显新闻应有的价值和效应。
有一次,看到两个长期为了水源灌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生产队终于握手言和的事迹后,王绍据的新闻“神经”极大地被触动了。当天夜里,他就奋笔疾书,写下了题为《昔日冤家成对头,如今让水风格高》的新闻稿,投寄给《闽东报》。此稿见报后,当地宗族之间的派系之争渐渐少了,和睦相处的好传统渐渐回归了。
“这个新闻稿告诉我自己、鞭策我自己,做好新闻工作,远离了老百姓的所想所求所盼,就失去了新闻的‘灵魂’。”王绍据感慨道。
源于实践中的思考与磨砺
在王绍据身上,有一股“知行合一出真知”的锐气。他认为,记者的工作不仅是写稿,写稿的过程,本身就是参与、追踪、督促的过程,只有把文章之外的功夫做到家,才能写出一篇好稿,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记者。
1992年,王绍据得知福鼎下山溪村村民对脱贫信心不足时,他立即奔赴一线,采写了《烂泥也能糊上墙》的新闻稿件,勉励他们“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用自己的力量“造血”。此外,当村里人养的猪、羊等牲畜生病时,王绍据就带着科技书籍给他们传授饲养知识。
王绍据总是想得比较长远,他的勤奋睿智,使新闻传播成为脱贫致富的另一条“捷径”。
赤溪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回忆道,早些年政府给赤溪村输血十年,但贫困依旧。王绍据扎根赤溪,与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寻找对策,写出了长篇通讯《十年贫困帽,为何摘不掉》,提出“换血”刨穷根、异地搬迁等新思路,后来成为了宁德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法宝”,“为解决异地搬迁的困难问题,王绍据还带头捐赠了一个月的工资,使我们深受鼓舞。”
源于滴水穿石的精神
在王绍据的书房里,不仅有各式各样的书籍、杂志,还有一本本记录本、摘抄本……在里面,翔实记录着王绍据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中的点点滴滴。字迹虽然泛黄,仍然清晰可见。
“新鲜的素材大多是由此一点一滴积累来的。”王绍据说,他养成了一种日常习惯,就是把对社会最新动态的关注记录下来、摘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俗话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王绍据这种“滴水穿石”的好习惯,让他在新闻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
不管是应邀采写《滴水·筑梦》一书,还是撰写纪实文学作品《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因为掌握了非常丰富的信息,他成为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实用的“活字典”。
即使退休后,王绍据还是“退而不休”。2016年国庆期间,为了探讨怎样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他自费到浙江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考察调研,认真总结当地发展林下经济、林产权抵押贷款、碳汇交易等的先进做法,采写《叶子变票子,鼓起钱袋子》的调查报告,在《人民日报》刊登,为全国各地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新闻“经验”。
在闽东地区,到处都留下王绍据的足迹。这一串串脚印,就是他成为“活地图”“活字典”的不二法门。(黄若寒)